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各国关注,金融危机的冲击,迫使全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此双重意义上,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全球共识。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会各国讨论的焦点和达成的共识,就是降低
碳排放。
中国绿色金融的背景、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上升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运行模式的调整才刚刚开始。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处在艰难复苏的进程中,随着全球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问题上不断形成共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理念方兴未艾,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增长模式,已日渐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曙光”。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使价值观发生变革,为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
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从近中期看,中国受到发展阶段的制约,实现低碳转型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国际贸易分工的低端定位、巨大的就业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因此,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机遇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
政策目标的低碳发展路径。
由于低碳经济相关产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全球范围还存在行业标准和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即使现在采用了所谓最新的装备和工艺,也可能会被迅速淘汰。产业的持续巨大投入,相比其有效产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也隐含着信用风险,从而为相关低碳企业的融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把更多的资金资源配置到相关低碳经济产业发展上,已是当前在低碳经济起步阶段需要努力破解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