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气候谈判的重要经济体,中国或于本周提交其国家自主决定贡献预案(INDC)。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单位GDP能耗正在快速下降,在此背景下,中国会交出怎样一份气候行动方案,备受瞩目。
INDC是在华沙气候会议上被“发明”出来的新缩略语,它的核心内涵——即不同国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开展什么样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是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一直以来的焦点,例如京都议定书中发达国家的量化
减排承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各国提出的量化减排和排放控制目标,以及资金的承诺。
各国提交的INDC预案,将是今年年底在巴黎召开的气候大会谈判的重要基础,这一会议将决定未来全球的气候制度。
根据环保组织创绿中心提供的资料,INDC可能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减缓目标,时间维度上可有一个近期和中长期年的目标。在形式上,这可以是绝对量的减排目标(与一个基准年相比较),或者绝对量控制目标增长限额;相对量的减排目标,例如人均
碳排放,或者单位GDP的
碳强度;达到排放峰值的年份和峰值的额度,能效目标,可再生能源比例等。
创绿中心气候项目官员郭虹宇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目前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碳排放早已达到峰值,因此在其提交的INDC中给出的是碳排放总量绝对值的下降,例如美国提出到2025年将实现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6-28%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会尽最大努力实现减排28%的目标上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