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条》涉及的诸多投资中,有不少产业链在短期内没有利润、利润低或回报期长,也存在融资困难。因此,加大环保投资的过程中,离不开财政配套
政策。翘首以盼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在不久前终于出台,其被
市场认为将带来4万亿~5万亿元的投资拉动。业界也因此而欢呼,环保产业迎来发展良机,将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过,业内更为关心的是,《水十条》创造了巨大的潜在需求,但美好蓝图如何变成现实?政府财力有限,如何有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
当前,PPP被热炒,这一模式的推广会给环保产业带来哪些改变?现有的政府投资拉动模式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
拉动环保投资需求时机到来
环境保护部在官方解读中提出,《水十条》的实施将壮大环保产业。通过加大治污投资力度,大幅提升污染治理科技、环保装备研制和产业化水平等措施,将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1.9万亿元,其中直接购买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约1.4万亿,使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那么,实现《水十条》目标的资金需求到底有多大?对此,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公共财政与投资咨询部副主任逯元堂博士表示,“水十条”资金需求测算是基于水污染防治目标与任务要求,开展重点领域工程任务量的定量测算,依据投资单价和工程任务量两个参数进行综合测算。
根据“水十条”提出的任务措施,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涉及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船舶港口污染控制、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修复、清淤疏浚、节约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监管能力等。经初步测算,“水十条”实施将带动全社会投资4万亿~5万亿元。
结合“水十条”投资需求的构成,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实施“水十条”,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5.7万亿元,累计增加非农就业约390万人,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加2.3%。
一方面是巨大的环保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天空飘着大量的钞票”。因此,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说,拉动环保投资需求,现在的时机刚好。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增速放缓,国家需要采取措施对经济发展进行刺激。”蓝虹分析认为,现阶段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以前靠加大“铁公基”投资,带来了
钢铁、
水泥等行业的巨大需求。
现在,“铁公基”建设放缓,很多资金从这些产能过剩行业游离出来,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真正体现需求的项目就很容易获得资金的青睐。”蓝虹说,现在央行的降息、降准力度很大。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是释放货币流动性的重要措施,现在资本市场上有很多钱,但需要通过合理措施,引导到有效需求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