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州绿金院”)联合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共同发布了转型融资案例集《Financing for Transition: 6 Pioneering Cases from China》。案例集选取了来自中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6个创新案例,以期为各方提供参考。
背景
一
转型金融正日益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金融工具。为实现《巴黎协定》长期目标,高碳行业向净零排放的转型资金需求规模巨大。自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转型金融”概念,G20于2022年正式发布《G20转型金融框架》,确立转型金融五大支柱,为各国构建本土化的转型金融体系提供了国际指导原则。目前包括中国在内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转型金融相关
政策,但其高质量和规模化发展仍面临标准统一、数据支撑、政策协同、产品创新等挑战。
中国高度重视转型金融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牵引作用,并积极推动转型金融的政策构建与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协同联动,形成了推动转型金融落地的关键合力:政府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夯实制度基础;金融机构以机构转型、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拓宽资金供给渠道;企业以科学制定转型规划和落实低碳行动践行主体责任,共同推动转型金融体系的加速落地与高质量发展。
为助力转型金融的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完成了《为转型融资:来自中国的6个创新案例》(《Financing for Transition:6 Pioneering Cases from China》),希望通过深度剖析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可复制的典型案例,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方法论与经验智慧,不仅为中国转型金融
市场深化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也为推动全球转型金融进程贡献“中国样本”。案例遴选聚焦三大核心维度:注重体现其在推动高碳行业转型、落实区域“双碳”目标及深化金融创新方面的代表性,政策机制与产品的创新及成效,可复制推广价值及政策、效益、金融协同效能。
典型案例
二
案例集共收录了六个典型案例,覆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个主体围绕转型金融五大支柱开展的创新实践:
河北是中国钢铁产量最大的省份,其钢铁行业
碳排放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为破解金融支持识别难、操作难、标准缺失等
问题,河北率先发布并升级《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构建国内首个省级钢铁转型金融标准体系。该指引明确了支持范围、条件、业务流程和信息披露要求,并配套出台转型活动目录和使用说明、转型方案编制大纲、评估报告模板及信息披露指南等一系列实用工具,形成转型金融标准和覆盖企业、
第三方和金融机构的操作指南,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建立转型企业库与项目库、开展专项统计、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将降碳行为纳入授信与差异化支持机制,系统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的落地应用。
河北的实践构建了一个“标准明确-工具配套-机制保障”三位一体的、完整且可执行的转型金融标准落地生态,为全国其他重工业省份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范本。
作为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率先在国内构建系统化的地方转型金融体系。通过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构建涵盖转型标准、碳核算、信息披露、产品创新、政策激励与数字赋能的完整体系,推动《G20转型金融框架》在地方落地。湖州发布了国内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及多项标准、指南,创新“企业、项目、技术”三清单机制,构建财政政策+金融激励协同,并以数字化“碳账户”平台实现碳数据可追溯、可核算。截至2024年底,湖州金融机构累计为清单内企业提供授信163亿元,发放贷款40亿元,利率下降40至55个基点,有效降低企业转型融资成本,形成可复制的地方实践样本。
湖州通过一套系统化的顶层设计、一系列精准创新的机制、一个可信的数字化平台,成功地将国际转型金融理念落地为能降成本、见实效、可复制的“湖州模式”,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转型金融提供了宝贵的区域实践。
案例三 | 多元化金融工具赋能
江西鹰潭铜产业低碳转型
鹰潭是全国最大的铜产业基地,正积极推动铜产业低碳色转型。当地政府出台《铜基新材料产业转型金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结合《铜产业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建设碳监测平台,推动183家规上铜企接入碳排放管理平台。在政策引导下,当地商业银行创新推出“担保+产品+服务”一体化转型金融方案,创新性构建“技术流”评价体系,以技术信用替代传统抵押担保,推出“转型升级贷”“绿碳铜益贷”等与碳
减排挂钩的转型金融产品,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促进铜企业转型。以江西鑫铂瑞为例,兴业银行鹰潭分行运用技术信用担保发放首笔“转型升级贷”,并将利率与
碳减排表现挂钩,形成“监测—激励—服务”闭环。项目预计年节电3,610万度、减少2.1万吨碳排放,显著提升企业能效与产品附加值,带动区域铜产业链整体低碳发展。
该案例模式通过“政策引领+数字基建+金融创新(担保+产品+服务)”的三轮驱动,构建了一个标准清晰、监测有力、激励有效、服务高效的产业低碳转型生态系统,为全国传统重工业城市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案例四 | 广东碳评级融资模式推动制造业可持续价值链发展
广东是中国制造业大省,《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钢铁、
石化、
水泥、
陶瓷、
造纸等重点行业
节能降碳,助推工业有序达峰。广州碳
排放权交易中心依托碳评级体系,创新推出“绿色碳链通”和“绿色(碳减排)票据再贴现”融资模式。该模式以企业“碳账户”为核心,将碳评级结果与供应链金融联动,金融机构依据评级结果提供差异化利率支持,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提供再贴现支持,促进上下游企业
节能减排。通过“碳评级+减排
认证+供应链金融服务+再贴现”联动机制,广东实现货币政策工具与转型金融的协同创新,助力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绿色碳链通”已在广东制造业和家电行业推广应用。
该案例通过碳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金融化→金融政策化的路径,成功地将政府的减排目标、企业的转型需求、金融机构盈利诉求以及中央银行的调控意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国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样本”。
案例五 | 湖州银行转型规划与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湖州银行发布国内首个系统对标国际标准的《转型规划》,全面覆盖运营及投融资活动。湖州银行以“数据驱动、科学决策、结果导向”为原则,对标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等国际框架,在运营端设定“三步走”净零路径,在投融资端采用“总量+强度”双指标管理机制,同时依托本地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立碳核算系统和行业
碳强度数据库,将碳排放数据贯穿信贷全流程管理。通过“低碳成长贷”“低碳先锋贷”等产品,将企业ESG表现与能效水平纳入授信标准,精准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截至2024年底,湖州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24亿元,带动碳减排超15万吨,在实现自身运营
碳中和目标的同时,形成了以国际标准引领本土化转型金融实践的可复制经验。
湖州银行的转型实践为中小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转型路径:通过融合国际框架与本地产业特色,科学设定量化目标;借助精细化客户管理与金融服务创新,在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达成商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成为地方金融机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标杆。
案例六 | 转型金融支持河钢邯钢退城搬迁转型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河钢邯钢公司)是河北省重点减排企业,2021年启动老区退城整合转型项目,以“退城搬迁+减量置换”淘汰落后产能,并在新区升级冶炼工艺与智能制造,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工厂。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重点投向光伏发电、富氢冶炼及脱硫脱硝等绿色项目。并在新区升级冶炼工艺与智能制造,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工厂。河北省通过制定并修订《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构建统一转型金融标准,要求企业制定科学转型方案并接受第三方评估;金融机构则提前介入融资规划,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提供中长期支持,并创新实施融资成本与转型成效挂钩机制,将贷款利率与碳排放、污染物治理等指标动态关联,形成政策引导、企业实施、金融支持、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全链条转型金融模式。项目实施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68%、63%、77%,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70万吨,成为我国转型金融支持高碳行业绿色转型的标杆案例。
河钢邯钢案例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搬迁和产能置换,更是一次在转型金融理念指导下,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合力推动的、涵盖制度、技术、金融的系统性创新实践,为高碳行业的平稳、可信、高效低碳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河北样本”。
启示与展望
三
中国转型金融案例展现了金融在推动高碳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具体路径,揭示多方协同核心机制,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实践表明,转型金融落地需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三方协力:政策制定者应构建兼顾发展与降碳、包容风险与创新的制度框架,为转型活动提供稳定预期;金融机构需从“资金提供者”转向“战略伙伴”;企业需主动制定长期低碳规划,超越“被动合规”。
同时,转型金融发展依赖于明确标准、创新金融工具、有力政策及可靠信息披露构成的良性生态。其中,标准与披露是基石,金融产品创新须与产业技术深度融合,多元
化工具应协同发力,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需形成合力,有效互补。
中国转型金融仍面临技术、成本与公允性和数据基础薄弱等挑战。展望未来,推动转型金融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广范围发展,需要在系统性与整体化转型、公正转型、标准体系建设以及科技赋能与数据支撑等方面持续深化创新与完善。
本案例集旨在发挥桥梁的作用:一方面连接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及研究机构,促进共识凝聚与经验共享;同时连接过去与未来,总结已有探索,启迪未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