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代偿闭环处置!上城创新实践为生态修复提供 “杭州方案”

2025-11-20 10:15 来源: 浙江省林业局

  当生态修复的命题邂逅制度创新的智慧,会绽放怎样的生态文明之花?近日,2025中国自然教育大会“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与教育传播”分会场在浙江农林大学智慧教室如期开幕。本次分会场由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精心承办,百余位来自全国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自然教育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与行业翘楚聚首钱塘江畔,共话生态保护与教育传播的融合之道,共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这些案例,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书写在之江大地上的鲜活注脚。”与会嘉宾现场分享中,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城分局带来的“购碳代偿”生态损害赔偿创新实践,作为杭州市首宗实现“行政处罚—生态赔偿—碳汇补偿”全链条闭环处置案件,凭借多维突破,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路径,成为会场焦点。

  机制亮点:多跨协同,破解“单打独斗”困局

  生态损害赔偿涉及多环节、多领域,部门协同不畅往往成为治理“堵点”。作为杭州中心城区,上城区率先破局,创新构建“1+N”执法协同体系——以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城分局为核心牵头单位,联动检察、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等部门凝聚合力,引入浙江农林大学的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建立“调查取证同步、评估定损同步、磋商履约同步”的三同步机制,叠加全省首创的“林长+田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综合执法长”六长联动监督模式,以“一日一沟通、一周一研判”的高频对接打破信息壁垒。这一创新让原本需半年办结的案件,仅用2个月便完成全流程处置,办案效率提升超60%,为城市核心区生态治理打造了高效协作的“上城样本”。

  技术亮点:科学量化,实现“精准代偿”目标

  碳汇代偿能否落地见效,科学精准是核心标尺。上城区创新性建立“三步量化”工作法,为赔偿金额与碳汇量的确定筑牢科学根基:第一步由专业机构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精准核算林木砍伐后至生态恢复期间的服务功能损失;第二步严格遵循“损失多少补多少”原则,将核算出的货币损失转化为具体碳汇当量;第三步严把交易标的关,要求认购的碳汇必须具备国家认可的核证报告,确保交易价格符合市场公允水平。在辖区滥伐林木案件中,1.12万元生态损失被精准对应为112.58吨核证二氧化碳当量的补偿需求,杜绝“拍脑袋定损”“过度赔偿”等问题,实现了“生态价值—货币价值—碳汇价值”的无缝转换。

  履责亮点:刚柔并济,推动“被动处罚”转型

  推动生态损害者从“被动担责”到“主动修复”,是生态治理的应有之义。上城区始终坚守“修复优先、替代补充”的原则底线,只有当受损地块因规划调整确实无法原地复绿时,才启动碳汇替代程序。针对当事人对这一新型代偿方式的认知盲区,工作人员通过“政策解读+案例演示”的通俗形式,讲清购碳代偿的法律依据与现实意义;面对“流程烦琐、成本偏高”的顾虑,主动靠前服务,协助对接交易平台、简化办理手续,彻底打消履约顾虑。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对主动配合、按时履约的当事人,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中予以考量,既守住了执法的刚性底线,又传递了治理的人文温度,让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真正入脑入心。

  碳汇补偿磋商会

  从机制革新到技术突破,从被动履责到主动担当,上城区的购碳代偿实践,为城市生态损害赔偿提供了可复制的“杭州方案”。如今,上城区正趁热打铁,在完善碳汇量化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碳汇代偿+碳普惠”的融合路径,让生态修复的红利惠及更多人。未来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共同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地见效,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源源不断的杭州智慧与力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