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正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举行。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和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提交年,全球气候治理迎来关键节点。
碳
市场作为市场化
减排的核心工具,已成为各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NDC)、弥合减排缺口的关键抓手。上周贝伦气候峰会期间,中国与欧盟、巴西共同发起建立“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联盟”,以进一步推动
碳市场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本届大会上,中国碳市场发展经验备受关注。当前,碳市场发展有哪些新趋势?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在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深刻变革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
政策工具。
中国于2021年和2024年先后启动了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经过4年多的建设运行,全国碳市场建设统筹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成为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和中国碳定价的主体形式。今年3月,中国将
钢铁、
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扩围后的碳市场覆盖了6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本届大会“中国角”主题边会上,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碳市场交易配额累计成交量超7.7亿吨,累计成交额超518亿元。同时,自愿减排市场建设持续推进,项目量和减排量不断增长。
李高:2024年12月首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完成登记,今年3月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完成登记。截至10月底,已公示或登记的项目超过100个,登记减排量超过1500万吨,CCER累计成交量近400万吨,成交额超3亿元,切实鼓励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渠道。
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的生命线,也是世界各国碳市场建设面临的共同挑战。过去几年,中国建立了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强化数据质量,基本满足了市场建设运行需要。李高表示,中国还将持续推动自愿减排项目相关数据规范管理和充分共享,不断提升数据的可追溯性与可信度。
李高: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还将通过数智化手段加强碳市场监管,促进异常数据预警、风险识别与交叉核验、
问题移交整改的智能化,大幅提升管理效能,推动碳市场持续健康稳健发展。
本届大会上,多国代表围绕碳市场发展,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与未来趋势。去年12月,巴西政府批准碳市场监管法案,公司、机构或个人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从大气中捕获碳获得
碳信用额,以抵消其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这项法案标志着巴西在建立碳信用市场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推动全球气候行动和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巴西财政部碳市场事务副部长克里斯蒂娜·弗罗埃斯·德博尔哈·雷斯:我在巴西的财政部工作,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取得这样的一个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巴西的碳市场拥有巨大潜力,在自愿碳市场方面,据估算,到2040年,巴西可能会贡献全球15%的碳信用额,而巴西的合规碳市场有望覆盖全国15%的排放量,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随着我们加大力度打击森林砍伐和减少森林火灾,巴西境内工业和能源领域的排放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于2005年启动,运行近20年,是当前全球运行时间最久的
碳交易市场体系。本届大会上,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国际关系和气候金融司司长蒂安娜·阿孔洽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正在发展和加强碳排放交易体系,欧盟已准备好与中国在碳定价方面加强合作,并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完善的碳定价体系。
蒂安娜·阿孔洽:碳排放交易系统对实现气候目标至关重要。欧盟自2005年启动该系统以来,已将所涵盖行业的排放量减少了50%,但欧盟经济却增长了68%。碳排放配额拍卖所筹集的资金被重新投入到创新、清洁技术研发,以及支持工业领域的转型。在本次大会上,大家分享了很多经验,这可以让我们的合作变得更加高效。中国、欧盟、巴西共同发起建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联盟”,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其中,来建设碳市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尽管谈判中可能存在分歧,但实际层面的国际合作一直在推进。
世界银行气候变化局局长瓦莱丽·希基也表示,中国碳市场是一个不断增长并稳步扩展的典范。她呼吁国际社会积极交流碳市场发展经验,使碳市场更加高效,并覆盖更多国家。
瓦莱丽·希基:受气候变化深度影响的一些国家,他们的碳市场并没有建立起来。建立碳市场的确难度很大,但是不应因为这个事情比较难,我们就放弃。我们有非常多的金融项目去帮助这些国家促进碳市场的建立,学习和互相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全球气候行动力度需要开展更加广泛而有力的国际合作。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表示,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正持续推进碳市场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向未来,中国愿分享在碳市场制度设计、系统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经验,与各方互学互鉴,为通过市场化机制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李高: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碳市场建设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期待各方可以凝聚更多共识、促成更多合作,携手推进碳市场发展,共同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