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战略资源与文化根基的关键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护好“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我们要有这样一个目标。
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挑战复杂,亟待以科学数据为支撑,推动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科学数据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依托科学数据的汇聚、融合与智能分析,可提升生态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破解青藏高原生态治理中的结构性难题。
一是提高生态感知能力。通过遥感和仿生鹰眼等地面传感器传输的数据,能够实时感知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如冰川退缩、湖泊水位变化、森林覆盖率变化等,避免传统监测方式的滞后性和片面性,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二是支持科学精准决策。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能够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例如,在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地区,通过数据融合可以识别出最需要干预的区域,合理规划生态修复项目的优先顺序。智能决策系统可以模拟不同环境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三是提升生态治理效能。数据集成与智能化管理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生态治理中的结构性
问题,比如数据共享难、信息流通不畅等,提高部门协同效率,提升生态治理的综合效能。
科学数据助力高原生态保护
我国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体系建设,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年经科技部、财政部批准成立的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是首批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中唯一以区域命名的中心,旨在推动青藏高原科学数据的汇聚、治理与开放共享。通过科学数据的支持,我国实现了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的实时监测、精准决策和高效治理,确保生态保护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持续性。
近年来,青藏高原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灾害预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天基(卫星遥感)、空基(无人机/
航空)、地基(地面站点/传感器)的协同,已形成覆盖多尺度、多要素、多时相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仿生鹰眼数据智能获取与无人中继传输,有效支撑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安全、资源管理及科学研究。
——整合全区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资源数据,精准分析、科学推演最优开发序次,推动清洁能源持续增长。通过建设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施工对周边生态的影响,及时调整作业方案,为高原重大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数据护航”建设模式。
——研发“第三极环境”数值模拟系统,通过气候数据预测冰川、冻土的变化趋势,为“双碳”目标下高原适应性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多方发力走出数据赋能新路子
尽管青藏高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不畅通、区域协同治理能力不足、国际规则参与度不深等,亟待进行系统性突破与制度创新。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破解地理制约,夯实高原数字底座。应针对高原地理特征,加强建设多层次、网络化的科学数据新矩阵,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与地面传感等技术,形成全域高精度数字映射,以多维数据链缓解高原地理位置制约,加快区域算力节点建设,推进智慧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扩大智能仿真、环境监测、灾害预测、协同决策等技术的应用覆盖面。同时,依托高原特殊环境特点,充分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构建绿色技术体系,破解传统数据中心运营中的能耗和散热难题,形成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互补的良性循环。
二是构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数据”变“资产”。应加快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动态核算体系建设,整合多源数据,将生态价值量化为可考核、可比较的经济指标;创新
碳汇交易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碳汇
市场转化机制,提高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效率,例如采用区块链技术溯源碳汇项目全流程数据,促进可信交易的达成;探索“生态数据+区块链+绿色金融”模式,引导资金投向生态产业,试点“生态数据征信”绿色金融模式,依托企业生态贡献数据构建征信模型,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打通“生态数据—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闭环。
三是强化数智赋能,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对于高原生物产业,建设生物产业数字中台,整合全链条数据,开发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产品品质分级系统,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和价值链高端跃迁。对于生态旅游业,夯实“智慧旅游大脑”建设,融合多源实时数据,打造特色品牌,开发生态科考、文化体验、自然探险等高端特色路线,推动旅游收入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对于新能源产业,建设一体化数字调控平台,通过多能互补优化调度,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将高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科学数据为支撑,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全面践行“可发现、可获取、可互操作、可重用”的FAIR原则,制定跨境生态科学数据的共享标准,联合国际科研机构开展重要问题的联合研究,积极发起高原生态保护相关的国际倡议,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推动建立“数字丝路”生态保护联盟,加大对国际科学计划、国际联合实验室的支持力度,与世界各国分享高原生态保护经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