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园正在经历“褪色”之痛,高温是关键因素。
2024年4月,澳大利亚,大堡礁蜥蜴岛附近,潜水员发现,原本五彩斑斓的珊瑚丛变成森森白骨。一年后,“国际珊瑚礁倡议”组织发布的声明显示,全球84%的珊瑚礁已遭受白化事件影响。
这是2023年1月以来,全球珊瑚礁经历的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白化事件,也是1998年以来第四次全球大规模珊瑚白化。珊瑚礁作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许多海洋生物依赖珊瑚礁生存,同时大量人群也直接或间接受益于珊瑚礁生态。
不久前,一份与珊瑚礁相关的报告也带来了惊人结论:地球达到首个气候临界点。
2025年10月,来自23个国家87个机构的160名科学家共同撰写并发布《全球临界点报告》。这份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突破1.5℃的临界阈值,世界正迅速逼近一系列灾难性临界点,覆盖热带海域的低纬度珊瑚礁大规模死亡,成为首个突破的临界点。这意味着人类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气候现实”,即地球多个关键系统的稳定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报告强调,除非能尽快将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控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高1.2摄氏度以内(并最终至少降至1摄氏度),否则地球上将无法保留任何具有生态意义的低纬度珊瑚礁。
“我们不能再将临界点视为未来的风险。低纬度珊瑚礁大面积死亡的首个临界点已开始出现。”报告主要制作者、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提摩西·莱顿(Timothy Lenton)表示,“当你不断向后倾斜靠在折叠椅上,你会到达一个点,重力将你向后推倒,直到‘啪’的一声。临界点就是这种系统状态发生突然改变的时刻。”
不过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同声音。有专家认为,尽管珊瑚礁确实面临衰退,但断言整个珊瑚礁系统已越过临界点可能为时过早。科学家们同时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地球上的其他系统也将很快达到临界点,这是发生不可逆转重大变化的门槛。
滑向不可逆气候临界点
珊瑚礁被认为是最易受全球变暖影响的生态系统之一。
研究表明,海水变暖会导致珊瑚出现白化现象,为珊瑚提供营养、氧气并使其具有鲜艳色彩的共生藻类离开或死亡。
正因如此,低纬度珊瑚礁消亡被认定为地球的气候临界点之一,其他关键气候临界点还包括亚马孙热带雨林退化、格陵兰冰盖消融、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等。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认为,气候临界点实际是一个气候指标,它主要跟气候变暖有关,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定的阈值范围。
2022年,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临界点被认定为16个。其中,9个为影响全球的全球性临界点,7个为可能产生严重区域影响的区域性临界点。
周兵解释,全球性临界点可能会导致全球性的连锁影响,伴随着额外的
碳排放和更高的海平面上升率。区域性临界点可能产生严重的区域或地方性影响,如极端温度、更频繁的干旱、森林火灾和前所未有的天气等。
除这16个之外,还有无其他气候临界点?
周兵认为,从科学角度看,肯定还有其他临界点。但这16个是足以影响全球冰冻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气候指标。
气候临界点是气候状态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的阈值。所以,当气候临界点突破后,气候状态就会发生很大变化,那这种变化是否不可逆?
在周兵看来,气候临界点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当格陵兰冰盖开始崩塌,释放的淡水将扰乱大西洋环流,导致欧洲寒冬与热带季风紊乱,而这一连锁反应无法被轻易终止。
对我国来说,有两个气候指标虽不在这16个气候临界点之列,但周兵认为仍值得长期关注。
一个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近15年来,其强度和面积一直呈增强或增大趋势。叠加气候变化因素,高温热浪变得更频发、更强,原本五十年一遇的事件,现在十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就会出现。
另一个是青藏高原冰川融化。近年来,冰川融化使得地表更湿润,促使生态向好,但如果未来无冰可化,最终也是弊大于利,需要有忧患意识。
我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砍伐正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两地的极端天气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通过遥相关作用发生同步变化。如果亚马孙雨林达到一个临界点,它可能会导致青藏高原的温度和降雪发生永久变化,甚至达到一个临界点。
“国内气候指标尚未纳入气候临界点范畴,但随着东亚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一定会有相关气候临界点出现。”周兵说。
温室气体刷新纪录,极端天气频发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已在2025年1月确认,2024年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多项关键气候指标破纪录。
当地时间10月15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一期《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24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新高,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了近50%。
而从2023年到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飙升了3.5ppm(百万分比浓度),这是自1957年开始现代测量以来的最大增幅。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浓度也已升至创纪录水平。
世界气象组织官员指出,上一次地球出现类似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是在大约300万至500万年前,当时地球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至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代高出10至20米。
研究分析表明,人类持续排放二氧化碳是浓度增长的重要原因;由增强温室效应导致的气温上升、极端热浪频发,进而引发的野火频率增加、规模扩大,也将进一步加剧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此外,上层海洋的变暖也让海水溶解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球上原本作为“碳吸收器”的自然系统正在削弱。陆地植被、森林及海洋等
碳汇能力下降,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明显不如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而随着气候变暖,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呈现下降趋势。
温室气体超标,极端天气只是开始?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的极端暖事件尤为严重。2025年7月21日至8月3日,北极圈内出现了自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事件,长达14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魏婷表示,北极极端暖事件的变化幅度比中纬度地区更加剧烈,过去60年,泛北极大陆(包括西伯利亚、北欧、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格陵兰岛)极端暖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极端冷事件在减少,极端降水在增多。
从更大范围、更长尺度来看,北极圈内的极端高温频发可能导致格陵兰冰盖消融,进而引发海平面上升。
周兵分析,全球温升在0.8摄氏度时,就会触发格陵兰海冰融化。当温升达到3摄氏度左右时,格陵兰海冰就可能全部融化,此时,全球海平面高度升高2至7米。这可能就已不可逆转了。
“格陵兰海冰融化,大家说得比较多的影响是海平面上升。但冰是淡水,海水是盐水。大量海冰融化或许也会使全球海洋盐度,或许还会触发欧洲、北美气温下降,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周兵说。
我国也在切身经历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部升温明显,部分省份遭遇干旱与高温叠加,一些省份也在受到高温与暴雨的交替考验。
最为明显的是我国降水分布形态发生了变化,副热带高压北扩导致雨带位置移动,华北地区降水增加,而传统多雨带南移,旱涝并存格局愈加明显。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适应,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鞭打”事件迅猛、突兀、剧烈且极具破坏性。
所谓“气候鞭打”是指某一地区在短时间尺度内从一种极端天气气候状态迅速转变为相反极端状态的现象。如:从长期干旱骤然转为暴雨成灾,从气温偏高骤然转为偏低。
国家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颖娴解释,全球变暖导致大气能容纳更多水分,从而在特定条件下释放出更强降水。同时,显著升温通过增强蒸发作用,使地表迅速干燥。正是这种类似海绵效应的大气特征,导致极端干旱或强降水等气候事件强度不断增强,且发生快速转换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剧烈天气波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使公共健康风险急剧攀升,也给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带来严峻考验。
珊瑚礁消亡已引发“生态多米诺效应”:菲律宾海域因珊瑚退化,鱼类资源减少,迫使渔民转行;马尔代夫珊瑚礁防护功能丧失,海岸线侵蚀速度加快。
学术期刊《自然—通讯》2025年9月刊发的研究结果显示,未来15年,全球35%的脆弱区域将首次面临供水崩溃;21世纪末,74%的区域将频繁遭遇“零日干旱”,7.53亿人受影响。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因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左右。随着全球进一步变暖,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造成的威胁将日益严重。
面对这一紧迫形势,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做好适应气候变
化工作。
在具体措施上,我国正全面增强重点领域气候适应能力。包括完善气候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实现极端天气72小时预警全覆盖;改造城市排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巩固自然碳汇,提升生态系统韧性。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也成为我国重要试点方向。截至目前,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印发实施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北京市门头沟区、
浙江省丽水市、
江西省九江市等39个试点城市积极探索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在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到2035年,我国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科学家们也提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出路:通过触发“积极的临界点”,推动社会技术的绿色转型。近年来,太阳能、风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应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等绿色技术的普及已显示出积极迹象。
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COP30)将于11月在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的帕拉州首府贝伦市举办,相关人员希望,各国能展现出应对气候危机所需的勇气。
科学家正探索“珊瑚基因编辑”技术,筛选耐高温品种。在澳大利亚,科学家试验将耐热基因植入鹿角珊瑚,提高其存活率。在我国
海南省,蜈支洲岛作为珊瑚生态修复的先行示范岛屿,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从15%提升至超过37%
临界点不是终点,而是人类必须跨越的门槛。时间不在人类这一边,但希望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