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4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肥料及施肥技术创新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揭示长期绿肥轮作可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机制,显著降低稻田甲烷排放,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地球未来》,为农业温室气体
减排与土壤可持续管理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绿肥作为传统生态农业措施,虽兼具改善土壤、增加
碳汇等功能,但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长期存在争议。团队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模型模拟,系统评估绿肥 — 水稻轮作系统的影响,发现绿肥种植年限和翻压量是决定甲烷排放强度的核心因素,共解释 78.4% 的甲烷排放变异。
进一步研究表明,绿肥可改变土壤中甲烷产生菌与氧化菌的丰度比,且随种植年限增加,该比值显著下降,微生物群落向 “低排放” 状态演变。团队构建的定量关系模型预测显示,我国南方约 76% 的稻田,连续 15 年实施绿肥轮作即可有效控制甲烷排放,为区域化农业减排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