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是化石能源低碳化关键技术及实现
碳中和“托底”手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示范阶段,通过产业积极布局,发展前景广阔。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作为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关键技术,被明确为实现碳中和的战略性“托底”手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介绍,当前,全球CCUS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23年底,全球商业项目达392个,年捕集二氧化碳3.6亿吨,其中71.4%的二氧化碳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美国凭借成熟的全产业链技术(近1万公里二氧化碳管道、井口二氧化碳价格约150元/吨),2020年通过CCUS-EOR产油1365万吨。
我国CCUS产业虽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工业化示范阶段,存在低浓度碳捕集成本高(300~700元/吨)、跨领域协同不足、标准体系待完善等
问题。
油气田企业具有发展CCUS/CCS产业的优势,是CCUS发展的核心力量:全国主要盆地深部咸水层潜力数万亿吨,可满足“托底”需求;油气井多面广、地面设施完备,具有注入通道优势,再利用后可有效支撑CCUS/CCS产业的发展;拥有较完善的CCUS-EOR技术、标准体系和全产业链工程示范,中国石油建成国家级CCUS-EOR全产业链示范工程,累计注入二氧化碳超900万吨;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渤海湾等盆地主力油区周边二氧化碳源汇匹配度高,可作为大规模实施CCUS-EOR首选区域;二氧化碳驱油封存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初步评价全国有140亿吨以上原油地质储量适合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预计可增加原油可采储量20亿吨以上、封存二氧化碳60亿吨以上。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累计注入二氧化碳占全国已注入量65%以上,陆相油藏驱油封存技术全球领先;在
吉林油田建成我国首个CCUS-EOR国家级示范区,主要设备实现国产化;拥有国内最大的油气藏地下空间(占全国50%以上)和丰富的地下探测资料。
中国
石化发展计划部副总经理刘应红介绍,中国石化巩固拓展CCUS源汇匹配区位优势、CCUS全产业链技术领先优势、科研创新和人才优势,强化CCUS示范引领。打造全链条示范工程,全力攻关CCUS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建成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全链条示范项目,配套建设国内首条百公里级二氧化碳长输管道,为推进CCUS规模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案例;打造碳产业技术平台,成立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碳资产价值挖掘,着力打造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碳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企业。
中国海油稳妥推进CCS/CCUS重点项目布局。中国海油新能源部副总经理李海波介绍,恩平15-1、乐东15-1平台CCS示范工程累计回注二氧化碳超11万吨,我国海上首个自产膜脱碳CCS项目惠州32-5示范项目投用,推动打造渤海和
海南两个CCUS基地,积极推进大亚湾、长三角海上CCS/CCUS示范项目。
袁士义介绍了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建设进展。2024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石油、中国华能牵头组建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联合2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实现了中低浓度二氧化碳高效捕集(目标成本不高于220元/吨)、400公里超临界管输、300万吨级驱油封存等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全球最大燃煤电厂CCUS装置华能正宁电厂150万吨/年碳捕集、陇东百万吨级驱油封存等项目示范工程落地;推动产业协同构建,形成“捕集-
运输-利用-封存”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
政策落地与
市场化推广。
我国CCUS规模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预计2035年,我国CCUS-EOR年注入二氧化碳规模将达3000万吨级,年产油规模将达1000万吨级,相当于新建设了一个辽河油田,同时可消纳10~20座大型炼化厂的年
碳排放量;预计2050年,二氧化碳驱油封存CCUS-EOR和咸水层封存CCS协同发展年注入二氧化碳规模可达亿吨级以上。同时,可形成数个千万吨级大型CCUS产业化基地和产业集群,预计经济规模将达万亿元级,新型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