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
市场加速重塑的背景下,中国持续引领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今年以来,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装机保持快速增长。继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新型
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中国绿”持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增添亮色。
全球能源市场加快重塑
阅读提示: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全球能源市场正在重塑。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报告认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新建电力来源,也是推动能源安全、经济稳定和应对全球能源市场波动的关键力量。世界经济
论坛的报告认为,随着地缘政治和经济风险上升,各国正在重新构建各自的能源战略。其概述了当今影响能源转型的六个结构性转变。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速可能放缓,2026年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
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市场保持成本优势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近日发布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以下简称《报告》)称,2024年,可再生能源帮助全球避免了467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支出,进一步证明其不仅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新建电力来源,也是推动能源安全、经济稳定和应对全球能源市场波动的关键力量。
从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的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在2024年仍是最具成本竞争力的发电选项。新投运的公用事业规模可再生能源项目中,有91%的发电成本低于同期新建成本最低的化石燃料项目。
2024年,公用事业规模的新建陆上风电项目仍是最便宜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源,其全球加权平均LCOE为每千瓦时0.034美元,其次是新建光伏项目(0.043美元/千瓦时)和新建水电项目(0.057美元/千瓦时)。
《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4年,主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总装机成本(TIC)大幅下降。截至2024年,光伏TIC降至691美元/千瓦,陆上风电为1041美元/千瓦,海上风电为2852美元/千瓦。未来五年,全球光伏的TIC预计将降至388美元/千瓦,陆上风电861美元/千瓦,海上风电2316美元/千瓦。
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和供应链成熟将继续推动成本下降。但是,新出现的地缘政治风险,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组件和材料的贸易关税以及部分国家制造业的动态,可能在短期内推高成本。
融资成本仍是可再生能源项目可行性的关键因素,其资本成本受到收入确定性、资本结构及宏观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将更多波动性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可能带来短期成本上升,但越来越多的项目正在通过整合光伏、风电、储能与数字化手段,提升经济效益并加快并网进程。
世界经济论坛:
六大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全球能源市场
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布的《促进有效能源转型2025》认为,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六大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能源市场。例如,受中东冲突影响,油价波动剧烈,但供应并未受到影响。这些变化正在影响投资决策,并重新定义关键能源的未来角色。
碳捕获等技术创新有望进一步降低液化天然气的排放。与此同时,随着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各国正在寻求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导致许多地区出台了对液化天然气的大力
政策支持。
核能稳步回归。目前,核能发电量仅占全球电力供应的近10%。但由于它是可提供稳定基荷电力的重要能源,发展势头正在不断增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正处于这一转变的前沿焦点。
智能电网、人工智能分析和需求响应项目正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行为激励措施正在推动人们更有意识地消费,从而支持构建更具韧性的低碳能源系统。
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整合,能源存储是电网稳定和供需平衡的重要方面。电池系统、氢能和抽水蓄能水电都是推动低碳能源系统灵活性的典型技术。
全球清洁能源技术支出创历史新高。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增长了11%,达到创纪录的2.1万亿美元。电力行业正通过部署太阳能、风能和智能电网引领这一变革。然而,清洁技术的成功取决于强大的供应链和对关键资源的可靠获取——这使得供应链的韧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工智能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但它消耗能源和资源的量也在不断上升。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智能预测有望到2030年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5%—10%。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在于,我们需要确保其益处大于其影响,确保数字化成为能源转型的“助力”,而非“负担”。
国际能源署:
今明两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先抑后扬
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2025年三季度国际天然气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2024年全球天然气市场需求恢复结构性增长后,2025年需求增速可能放缓,全年需求增速预计将从2024年的2.8%降至1.3%。2026年全球天然气市场需求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仅增长1%,增幅明显放缓,增长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燃气发电厂对保障欧洲电力供应安全仍起着关键作用。上半年,由于欧洲受电力行业需求支撑,其天然气消费同比增长6.5%。同时,受一季度寒冷天气的影响,上半年北美市场天然气需求同比增长2.5%。相比之下,亚洲市场天然气需求较为低迷。由于冶炼和工业用气减少,今年前5个月,印度天然气需求同比下降7%。欧亚地区因俄罗斯经历异常暖冬,上半年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下降约2%。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量同比增加120亿立方米,增幅为4%。预计2025年,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量将增长5.5%,增加约300亿立方米。
《报告》预计,2026年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增速将达到7%,增加约400亿立方米,有望创2019年以来新高,市场基本面紧张状况有望得到缓解。供应增长主要源于美国、加拿大以及预计2026年中期投产的卡塔尔北部气田东区扩建项目。同时,2026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也有望创历史新高,在供应增长背景下,需求增速预计将加快至2%左右。工业和能源领域的天然气需求将贡献近50%的全球需求增量,其中,燃气发电需求预计占2026年需求增长的30%,而住宅与商业领域用气量预计增长约1%。
中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阅读提示: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新能源+电气化”为中国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型储能支持政策日益完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装机规模快速增加,新型储能行业逐步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预计,2025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约24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在61%左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机构:
“新能源+电气化”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新能源+电气化”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报告》显示,2024年6月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达到2030年目标;2025年一季度,中国风光发电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与此同时,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动车行驶在中国,截至2024年底总数超过3000万辆。中国经济的电气化进程迅猛,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扩展也带来一些挑战。在高比例光伏和风电占比的条件下,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储能设施不足、电网承载能力有限、传统调度模式不适应等
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此外,一些项目出现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部分项目盈利能力堪忧;面对风光组件退役潮可能带来的废弃和处置问题,技术储备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
《报告》建议,各地构建多层次、多形态的新能源供应体系,以应对能源安全风险。中东部通过分布式能源提升本地供应韧性,探索构建“虚拟电厂”聚合中东部可调负荷资源;西部推动形成“本地自平衡+跨区互补”的双重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有降碳刚性需求的出口外向型企业,充分利用周边新能源资源,探索开展存量负荷绿电直连。构建跨区域电网间高效协同、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减少煤电调峰依赖,降低新增煤电可能带来的搁浅资产风险。此外,《报告》还特别建议,探索跨省能源输送的
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等机构:
中国新型储能行业逐步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联合编制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型储能支持政策日益完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装机规模快速增加,新型储能行业逐步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中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十四五”以来,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前5的省(区)分别为
内蒙古1023万千瓦、
新疆857万千瓦、
山东717万千瓦、
江苏562万千瓦、
宁夏443万千瓦,全国共有1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储能装机超过百万千瓦。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项目单站规模10万千瓦及以上、储能时长2小时及以上的项目占比较高。单站规模10万千瓦及以上项目合计装机4596万千瓦,约占62%,单站储能时长2小时及以上项目合计装机6386万千瓦,约占86%。从目前在建项目情况看,大型化、中长时新型储能项目呈增长趋势。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推动中国新型储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报告》提出,科学合理谋划新型储能发展,健全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加大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力度,促进新型储能多重作用发挥,巩固新型储能产业优势地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今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比将在61%左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超过5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4亿千瓦左右。2025年底中国发电装机规模预计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16.5%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24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在61%左右。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容量占新增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近九成。上半年,中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332万千瓦,同比增加14056万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26360万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到89.9%。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2.2亿千瓦,同比增长29.8%,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60.9%,比去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十四五”以来,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累计增长了125.4%;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累计增长了204.5%,同比增长40.3%。“十四五”以来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累计增长了17.5%,累计增速低于同期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增速107.9个百分点。
新能源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水电、火电发电量分别下降2.9%、2.4%,太阳能、核电、风电发电量分别增长20.0%、11.3%、10.6%。上半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全口径总发电量的比重为43.1%,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合计占全口径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6.0%,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