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来袭,城市群如何筑牢 "韧性防线"?

2025-8-11 14:08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马伟波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给城市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带来损害,也给城市群治理体系带来挑战。

我国城市群面临的气候威胁呈复合性特征,而区域气候适应能力呈现差异化,产业韧性与应急准备也存在区域分化,一个城市节点(如交通枢纽)的危机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波及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及城市群运行。我国城市群经济高度集中、要素高度耦合,导致气候风险传导被放大,高经济密度区域因极端天气导致的基础设施脆弱性显著提升。部分城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生态缓冲区保护不足的问题,加剧了气候风险传导。此外,城市及区域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关系,各区域、各部门落实气候适应政策能力的不同,也影响着城市群的气候适应能力。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笔者认为,要将城市群气候适应能力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纳入各职能部门决策议事范围,提升城市群气候适应能力,应对跨区域气候挑战。为此,亟须进一步构筑城市群气候适应体系。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统筹与法治保障。建议成立气候安全相关的委员会,建立“城市群气候安全事权清单”;加快颁布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法律并增设“城市群气候安全”专章,开展全国城市群气候风险立体评估;修订《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试点建立跨省城市群专项基金;探索设立气候适应转移支付资金并制定金融创新政策,重点支持敏感和生态脆弱城市群完善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

升级科技支撑,打造精准预警智慧网。构建国家、省、地市三级气候风险预测预警与协同管理体系,实现网格预警,提高重点城市暴雨内涝预测准确率;开展城市群数字孪生气候适应试点建设,实时追踪气候、能源及复合型灾害风险。研发气候适应型基建技术,实施“气候韧性新基建”政府采购负面清单制度。设立国家气候科技专项,重点突破高精度气候风险动态感知、生态基础设施智能调控、复合气候风险综合评估预测、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等关键技术。

筑牢生态基座,织密蓝绿空间韧性网络。推动城市群生态系统气候风险评价与适应成效评估,并预测生态失稳带来的级联风险。筑牢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洪水调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功能。以城市山水生态骨架弥合城市群生态安全网络裂缝,打通关键生态廊道。以城市更新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抓手,健全“城市群—城市—街道—单体建筑”多层次生态韧性体系。以区域冷源网络为骨架,健全风廊和蓝绿(水域、湿地等蓝色空间与城市绿地、公园等绿色空间)网络体系,缓解城市极端高温与旱湿急转复合风险(即短时间内由极端干旱突转为强降雨的灾害事件)。

锻造韧性集群,构建备份与抗灾能力。对我国重点产业集群制定差异化转型路径,研究发布气候适应型产业集群建设指南,对供应链最短恢复时间、关键设备抗灾等级、数字化应急管理系统覆盖率等提出量化要求。建立关键产业“气候—地缘”双风险评估机制,对战略物资实施产能备份与分布式仓储。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鼓励推广气候适应型产业技术。

激发全民参与,创新激励与共治机制。创建“气候韧性公民”培育体系,将气候适应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推行个人应对气候行动积分激励制度,实现重点城市群试点积分互通。建立气候风险众包监测网络,鼓励上报内涝点、风险隐患。鼓励设立社区气候基金,用于屋顶花园、雨水收集等微基建改造更新及社区应急物资购置。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