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围绕《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开展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美丽中国总体部署,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加快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步。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定力不动摇,一以贯之推动重大
政策、重大工程、重要举措落地见效。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是坚持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主动适应生态保护新形势新要求,聚焦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
问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压实各项工作责任,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根本好转。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有机统一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统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作为重大原则,坚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生态保护者权益,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我国生态本底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仍有待深化,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支持重点区域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上,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水平生态保护。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是坚持人民至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洁的水、干净的空气等生态产品需求十分迫切。我国始终坚守对环境公平理念的追求,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推进森林、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补偿机制,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需要,激励生态保护主体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履行生态保护责任,持之以恒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同步推进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加快铺展。
绿色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大力推动新一轮
节能降碳行动,制定
钢铁、炼油、合成氨等7个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2024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3.2%,比2012年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深入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加强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全国能耗强度比上年降低3.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钢铁、废
有色金属资源等回收利用,全年回收利用废钢铁等10种主要再生资源超过4亿吨;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3%,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000亿立方米以内。
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高。“三北”工程、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5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05亿亩。截至2024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深入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长江禁渔等重点工程,重点区域地下水位总体保持稳定,四大家鱼在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卵苗量达禁渔前的6.2倍,江豚种群数量实现止跌回升。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首批设立5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稳定在18%以上。
生态保护补偿成效显著。出台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推动我国建成世界上投入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4年,中央层面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已超过2000亿元,全国一半以上森林、草原纳入了补偿范围。区域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建立,24个省份共建立了30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长江、黄河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新安江模式”不断“提档升级”,推动流域生态保护由“两两协商”向“全流域共治”加速转变。资源环境要素交易
市场初步建立,积极探索
碳排放权、水权交易新模式。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凝聚共识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方位、全过程落实落细各项政策,强化组织实施保障,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谋划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做好节能工作。进一步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
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
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效衔接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推进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先进技术攻关、应用、推广力度,持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继续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强化全链条粮食减损,深入开展节粮宣传引导,纠治餐桌浪费等行为。
统筹推进重大生态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确定治理单元,聚焦关键症结,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宜荒则荒,统筹推进“三北”工程、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
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更好发挥生态保护补偿的法治效能,统筹考虑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保护成本和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逐步加大补偿力度,有效拓展补偿领域。研究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保护补偿基金,调动与自然资源利用密切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金投资带动作用,拓展补偿资金来源,以市场化手段形成生态保护补偿良性循环机制。
实施生态综合补偿,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综合补偿方式路径,推动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探索“面上高水平保护、点上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市场化多元化筹资方式为支撑,着力推动重要领域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动重点区域绿色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