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从各国的发展实践来看,国际上
碳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格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部分:
低碳间接融资
低碳间接融资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为发展低碳产业与低碳能源、创新低碳技术提供的绿色信贷支持。这是碳金融领域最主要的融资形式。
低碳间接融资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并实施“赤道原则”(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它是2002年10月由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在国际银行业会议上,通过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9个项目贷款原则,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美洲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高盛、美国银行等先后接受这套原则。
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都使温室气体
减排量成为可以交易的无形商品,为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碳现货交易市场。根据交易环节,碳现货交易市场分为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上市交易市场。其交易结构又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配额交易。买家在“由上而下的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宏观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额(即
碳信用),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AAUs),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的欧盟
配额(EUAs);碳信用远期合约的定价方式主要有固定定价和浮动定价两种方式。
二是项目减排交易。买主向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此类交易最典型的是清洁发展机制
CDM下核证减排量(CERs)以及联合履行机制JI下的减排单位(ERUs)
在交易市场中,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者、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多重作用,如促进市场流动性的提高,提供结构性产品来满足最终使用者的风险管理需要;通过对远期减排单位提供担保(信用增级)来降低最终使用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等。
碳
衍生品交易市场。随着碳现货交易规模的扩大,碳金融机构开发了相关碳衍生品,用于风险管理与结构理财;突出的一个发展就是以碳
排放权或减排单位为标的物的碳衍生品。
目前,碳衍生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其中,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碳衍生品市场,主要交易品种为EUA期货和期权,CER期货和期权。全球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则组建了”绿色交易所”Green Ex.change),专门从事包括碳排放权(碳信用)、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环保类衍生品上市交易。澳洲气候交易所(ACX)与澳洲证券交易所(ASX)亦于2009年初推出碳期货。
碳保险
碳保险(Carbon insurance)就是在低碳经济运行中保险机构开展
碳交易保险或担保等保险业务,分散或缓释碳交易各环节的风险,发挥分散风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
核定减排单位的发放是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
认证,即使项目获得成功,其能否通过认证而获得预期的核定减排单位,仍具有不确定性。在减排量核定后,也存在一些偶发因素使减排目标无法实现,这又增加了交付风险。目前国际碳保险服务主要针对交付风险。
碳货币碳货币(Carbon Cu~ency)又称作碳币,不同于黄金和国家信用,它是一种由《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促成交易并在国际问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碳排放权价值以及相关的新金融管理模式与交易制度。
碳币不同于
碳汇。“碳币”表示不同国家之间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价值。而“碳汇”原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延伸在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中,碳汇则泛指“汇算和批准的排放指标或额度”。碳汇交易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种具体形式。每减少一吨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碳汇的持有者就可以获得等量可交易的排放权。
目前,无论在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还是项目市场,欧元都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与结算货币。欧元正凭借其碳交易定价的优势,带动相关金融服务并向全球进行金融渗透。
全球碳金融竞争的战略实质就是参与各方希望通过发展碳金融,掌握未来碳交易的全球定价权,争取更多的未来国际碳币体系规则制定的主动权。随着各国在碳交易市场参与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也试图提升本币在碳交易市场体系中的地位。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也试图将本币与碳交易挂钩。
本文来源:《区域金融研究)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