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美国白宫今年四月份发布了一份《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作为奥巴马在任期间另外一项政绩来推。该行动计划的数据背景由谷歌的地理信息Google Earth Engine和微软的技术共同支持.这样的高度重视和技术背景加上媒体的炒作,再一次把气候变化,能源消耗和
碳排放推到风口浪尖来。紧接着亚马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的报道。森林和海洋为二氧化碳吸收两大
碳汇,亚马逊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减弱可以说是个噩耗。气候经济学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们希望通过普罗大众对森林和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识,引发新一轮的环保激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碳
市场是什么?所以让笔者先给大家做一个大背景的介绍。
碳市场是为了减少工业、
交通和毁林等二氧化碳排放而设立的市场激励手段,旨在通过市场手段降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成本,从而减少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所以说碳市场是全球性的大市场,其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买卖方,管理制度,买卖方式,支付手段等等使其错综复杂,再把政治因素搅和进来就更像是一个灰箱子(比黑箱子明亮那么一点儿,因为靠着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所以碳市场之所以可以运行的大背景是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
图:全球气温身高和二氧化碳浓度
为什么我们需要碳市场?中国需要怎么样的碳市场?
首先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碳排量最大的国家。当然人均碳排放量比起这几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还是低的。这也是当时柴静和丁院长争论的点,如果我们要争论
减排的责任是应该按照总量来算还是人均。
图:各大国碳排放量
中国总的碳排放量时全球的四分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之下,自然中国建立碳市场交易体系和减少
碳减排是必然的。据易碳家了解到,从国际大背景开看:碳市场的国际政治环境,中美博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推推搡搡显得非常暧昧,交易、排放标准甚至是测量标准的不同意更是让这个原本充满魅力的市场开发更加迷朦。每个国家每个利益团体都有自己的需要,都在推卸责任。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负责任的大国自然还是要担起责任、尝试利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和降低碳排放量的。如果大家关注
碳交易和碳市场,这期间有好几个交易模式。一种叫做自愿市场,一种是强制市场。强制市场是国家之间通过历史的碳排放量、经济发展程度和现排放量等,来互相设定一个标准,互相监督。强制交易通常还是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过去的运行机制和准则依照《京都协议》下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但是在2012《京都协议》失效后 ,因为各个国家之间对排放标准的争议和美国作为大排放国的不参与,就再没谈妥。所以当然就再没有清洁发展机制的存在。2012年前的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的qatar和poland的气候大会上对标准排放量和限制的制定也没有实质性进展。强制市场不可行,那我们就来自愿市场呗?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只是现在有一个林业碳汇市场叫做REDD (+),旨在通过减少毁林开荒和森林破坏,增加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这个热带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形成的联盟协议,中国根本就不被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