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四治五管六 + 新能源”!湖北机动车治污打出硬核组合拳

2025-7-28 11:05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邹祖铭

随着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53亿辆,移动源污染贡献率已接近60%,成为大气治理的主战场。

如何啃下移动源治理这块硬骨头,机动车排放监管如何打出组合拳,近日,在湖北省襄阳市召开的第11届机动车环境保护与监控技术国际研讨会,为机动车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重型货车污染治理路径清晰

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始终作为空气质量改善的重点。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7%、工程机械保有量增长14%的形势下,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却下降了15%。

下降的同时,仍需要保持对治理的高度重视。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朱宽广认为,“强化机动车排放监管,重点要做好重型货车‘退四、治五、管六’工作。”

具体来看,“退四”,就是要加快淘汰国四及以下的货车。要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利用“两新”政策杠杆,对国四及以下柴油货车实施禁限行、扩大国一及以下机械的禁用范围等措施。

“治五”就是严格整治国五货车的超标问题。打击检验机构弄虚作假,将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纳入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计划。

以湖北省为例,朱宽广指出,湖北省通过印发《湖北省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9条弄虚作假行为和5条情节严重行为的判断标准;通过建立50余个预警模型全面识别检验机构问题线索,逐步推动事中预警。同时,湖北省还打击柴油车“三不两改一黑”问题(不正常使用污染控制装置、不正常添加尿素、不正常运行车载排放诊断系统、擅自改装污染控制装置、擅自篡改OBD、冒黑烟等),针对重点用车单位、运输公司、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重型柴油货车加强检查,严厉打击协助车主进行非法改装、刷写OBD等违法问题。

“管六”则是要强化国六货车的智慧化监管。通过远程终端实时监控国六货车排放数据。

以湖北省为例,开展分类重点监督检查工作,湖北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检查重型柴油车应以PEMS和OBD为主,轻型车以常温排放、PVE、蒸发加油排放为主。同时,结合湖北省机动车定期排放检验与维护数据,匹配车辆年检记录,维修记录,补充车轿所属单位等基础信息,开展M站虚假维修线索、新车污染控制装置问题线索分析、在用车符合性问题线索分析等分析,并计算车辆NOx排放量,评估不同品牌、车型的车辆在不同情景下车队的排放水平,识别排放较高的品牌或车型。

探索道路运输减污降碳路径

朱宽广认为,在“退四、治五、管六”的基础上,还要加快推进新能源重卡的替代应用。“要推动零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打造零碳港口、零碳枢纽、零碳机场、零碳工地等示范工程,持续提升新能源车辆和机械的使用比例。”

目前,在宜昌,湖北首条“零碳货运走廊”通车,总投资27.17亿元,建设29.5公里夷陵区昌磷路专用通道。夷陵区磷矿运输车辆年消耗燃油超4600万升,若全面实现电动重卡替代,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2.14万吨、二氧化硫157吨,道路扬尘负荷和PM2.5浓度预计会大幅下降。目前,夷陵区已投用新能源矿车221辆,在建的昌磷路岩花综合能源服务站配备6个充电桩与14个换电仓,建成后每日可满足300车次充换电需求。

在黄冈浠水,正全域打造新能源应用标杆,投资布局绿电交通项目,围绕国省干线和矿山码头布设10座充换电站,单口服务50台重卡,构建全域充换电网络;创新构建“电池银行”模式,推动矿山—工厂—码头全流程清洁运输,依托6.1公里长胶廊道实现砂石骨料全封闭高效转运;实施运输企业重组奖补、新能源货车购置分层补贴、充换电服务费补贴等政策,配套开放新能源车路权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换电设施建设,多维度激发绿色运输转型动能。

在武汉,阳逻港打造绿色港区作为湖北首次推广的“跨装式电池箱”换电集卡项目。港区共有电动集卡27台,其中18台换电集卡,6台充电集卡和3台无人驾驶集卡,港区内集装箱作业以电集卡为主,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4700吨。

“道路运输减污降碳路径,要以能源结构优化为关键,有序推动油转电;以智慧交通技术为抓手,提升运输效率和能源效率。”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宋媛媛提出,放眼全国,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卡运行线路正式开通,预计年充换电3000万千瓦时,按照每辆车年行驶10万公里计算,年减少碳排放可达4.8万吨;四川省和重庆市共同打造“成渝氢走廊”,两地规划于2025年前投入约1000辆氢燃料物流车,并配套建设加氢站......

高校力量参与污染治理

在襄阳,机动车污染治理格局也正在被高校力量所影响。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硕士生导师王志红告诉记者:“当前,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入推进,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期,汽车的全新用途、全新体系、全新产业分工以及全新商业模式正朝我们走来。如何以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重塑汽车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019年,襄阳市人民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襄阳示范区和湖北隆中实验室。

长期以来,武汉理工大学在建工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积淀了较强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势,恰好与襄阳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资源恰好形成互补。为此,学校在襄阳示范区建设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等8个科教融合中心,深化产教融合。

王志红介绍,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以地方研究院、汽车行业董事会和骨干企业为平台,目前已建成校外研究生工作站和院级(培育)工作站(新签订共建协议,尚未参加评级)均超过20个。同时,为更好的服务襄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达安中心等多家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充分吸纳企业科研优势资源、行业优质资源参与研究生培养,探索以“研究生工作站+团队指导+三阶递进”为内核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这样可以让研究生在‘卡脖子’技术攻关、原始创新的突破中实现成长,加快培养造就大批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