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零碳园区怎么建?破局路径看这里

2025-7-10 13:59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周鑫 向柳 叶倩倩

园区是工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平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主要的工业用能单元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自“十一五”时期开始,我国相继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园区等试点建设,以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3月,《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发布,4家不同类型园区纳入试点名单;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通知,正式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申报工作。可以预见,“十五五”时期,零碳园区建设将成为各地推动园区低碳转型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

深刻领会零碳园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全国层面来看,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零碳园区通过采取系统性降碳措施,能够集中解决工业企业高耗能、高排放的难题,形成规模化减排效应,加速推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零碳园区建设也是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新能源就地消纳、电力市场机制改革等政策创新的试验田,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智能微电网、绿电直连的最佳试验场,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从区域层面来看,零碳园区建设是发挥清洁能源优势、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主要抓手。零碳园区建设有助于发挥资源禀赋良好地区的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绿电制氢、动力电池、光伏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倒逼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行业实施氢能炼钢、绿电替代等,实现清洁能源价值最大化,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高地,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从园区层面来看,零碳园区建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零碳园区建设有助于促进园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同时能吸引更多绿色企业和人才入驻,提升园区的绿色竞争力。

从企业层面来看,借助零碳园区建设,能够帮助自身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升产品竞争力。从全球范围来看,碳边境调节机制、产品碳足迹等成为影响产品低碳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借助零碳园区建设契机,积极研发应用节能低碳技术,扩大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有助于不断提升产品能效碳效水平。同时,通过不断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认证,重构低碳产业链供应链,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直面零碳园区建设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认识理解存在偏差。当前,部分园区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能效也未达到标杆水平,却通过购买碳信用抵销了碳排放,声称实现“零碳”,甚至完成了第三方认证。这种做法与零碳园区建设的初衷不符,不利于压实碳排放主体降碳责任,不利于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碳排放。

核算体系有待完善。国家层面尚未制定园区层级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规范,部分地区通过标准或者政策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核算种类方面,主要纳入了二氧化碳,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考虑不足;在核算范围及环节方面,主要考虑能源消费以及外购电力、热力产生的碳排放,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交通物流、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碳排放考虑不足;在碳排放因子选取方面,本地化因子不足,净购入电力碳排放因子选取尚不统一。

建设路径不够丰富。探索实践中,部分园区建设路径不清晰、建设模式丰富度不够、特色亮点不够突出。一些园区依靠产业产值提升来降低园区碳排放强度,一旦产值受到市场影响,碳排放强度可能出现不降反升的现象;还有部分园区只是单一地建设屋顶光伏发电设施或者建设充电桩等,忽视碳移除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其他措施,没有针对园区特点以及降碳重点和难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目前,我国促进零碳园区建设的激励政策力度、精准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尚有不足。探索实践中,零碳园区建设激励政策主要依赖财政补贴,而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协同激励措施不足,许多重点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难以落地实施。此外,部分园区缺乏专门的碳排放管理部门,导致零碳园区建设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存在申报积极但建设进展缓慢的现象。

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创新工程,应紧扣净零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围绕不同类型园区因地制宜探索零碳发展模式,以清洁能源规模化利用、绿色低碳产业培育、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技术支撑、智慧能碳管理系统建设、多元化固碳途径为主要路径,强化政策、资金、技术保障,力争在“十五五”期间打造一批示范引领性强、可推广意义大的零碳园区,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摸清家底,提升能碳核算准确性。制定园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优先以规上企业为核算对象,综合考虑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核算范围涵盖范围一(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碳排放)和范围二(购入电力和热力蕴含的间接碳排放)。加强温室气体排放各环节数据获取,建立数据台账,搭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支撑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监测、分析和预警,提升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可追溯性和准确性。常态化编制碳排放核算报告,定期开展碳盘查和碳核查。

目标引领,推动降碳路径多元化。紧扣零碳园区建设目标,在能源低碳化方面,开发可再生能源,建立“电—气—氢—生物质—储”等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试点实施绿电直连,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供应比例。在产业低碳化方面,加速落后产能退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基础设施低碳化方面,强化以新能源车辆为核心的交通工具电气化,完善充电桩、换电站等交通基础设施;推广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推动污水处理厂低碳建设和运行,加强污水提升泵房、厌氧生物处理单元、污泥浓缩池等关键环节甲烷回收再利用。在固碳路径多样化方面,推动二氧化碳从“单纯封存”向“资源化增值”转型,探索二氧化碳制甲醇、制干冰等,以及提纯后实现食品级应用等多元化利用途径。

分类施策,增强降碳措施针对性。充分考虑不同园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所在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探索零碳建设路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园区,应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实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低碳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氢冶炼等技术,实现传统工业流程再造和生产工艺过程深度脱碳,探索建设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示范工程。以动力电池、光伏等出口量较大产业为主的外向出口型园区,应加强清洁能源就地利用,试点开展绿电直连,提升能源、碳排放监测统计数字化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出口产品碳足迹核算和标识认证,提升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竞争力,打造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基地。以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园区,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实施建筑屋顶光伏一体化,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打造一批标志性的低碳场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混合的产城融合型园区,应实施“腾笼换鸟”,做好存量项目低碳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准入机制,严把新招引项目准入关。同时,突出产城融合特征,因地制宜实施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建设花园式办公楼,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开展评价,确保试点示范规范化。紧扣“零碳”目标,构建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为核心,涵盖能源转型、资源循环、零碳基础设施建设、碳资产管理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和分级标准,优先从源头削减碳排放,规避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和毗邻园区之间的“碳泄漏”问题,谨慎开展碳排放抵销,合理限定碳抵销手段在不同类型园区建设中的应用场景,规范和控制碳抵销的类型、方式和比例。同时,推动制定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技术指南与评价标准,实现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管理统筹融合。

强化保障,促进零碳建设具有可持续性。有效整合利用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工业转型资金等支持零碳园区建设,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面向零碳园区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质效。强化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支撑,鼓励园区设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能力建设,组织召开各类培训会、研讨会,聚焦试点建设难点、痛点开展工作交流,有力指导试点建设,加大碳排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