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关注美国关税大棒,也要转过身看看欧盟的“碳关税”,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气候战争” 。2026年1月1日,全球供应链将迎来历史性转折——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开征。
中国出口的
钢铁、铝材、光伏产品,每吨可能被追加上百欧元碳税,相当于成本飙升15%-30%,这个幅度可不低。
这场以“气候正义”为名的贸易战,实则是欧盟重塑全球产业链的“绿色霸权”争夺战。中国供应链,正站在另一个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或许有人会说,到时候不一定能征收呢?我觉得,这个事,不能心存侥幸。
先讲一个大家不一定熟悉的词“碳泄漏”(Carbon Leakage) 。啥意思?
先补一下这个知识:它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实施严格的
碳排放控制
政策(如碳税、
碳交易体系)后,其境内高碳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向政策宽松地区转移,导致全球碳排放总量未减少甚至增加的现象。
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管的严,碳跑到管的松的地方去了,总量上碳排放没有减少,白忙了。这是面上的事儿,底下还是经济。
我们捋一捋这件事:
1
欧盟的“碳泄漏”新武器:气候外衣下的贸易博弈
1. CBAM机制:全球首个“碳关税”落地
立法进程:2021年提案→2023年欧盟立法→2026年全面实施,覆盖钢铁、铝、
水泥等六大高碳行业,2030年前或扩展至
航空、航运。
计税规则:进口商需按欧盟碳价补足生产国与欧盟的碳价差。2025年碳价预计达90欧元/吨,中国钢铁出口成本或增加900元/吨,铝材成本飙升15%-30%。
2. 欧盟的“一石三鸟”战略
防产业外流:若碳泄漏率超30%,欧盟2030年
减排55%目标将失败,需通过关税强制他国承担减排成本。
抢技术霸权:强制要求进口商采用欧盟
认证的低碳工艺(如氢能炼钢),巩固其绿色标准话语权。
重构贸易规则:以“气候例外条款”突破WTO规则,为绿色壁垒披上合法外衣。
2
中国供应链的“三重危机”:成本、合规与竞争力危机
1. 成本危机:碳价差下的“生死线”
直接成本:中欧碳价差达10倍(欧盟80欧元/吨 vs 中国50元/吨),光伏组件、钢铁出口成本激增,中小企业利润被压缩3%-5%。
隐性成本:企业需自建碳数据监测系统,年投入超百万,30%出口企业面临EPD认证缺口。
2. 合规困境:数据与规则的“卡脖子”
核算短板:国内缺乏全生命周期排放监测体系,欧盟要求每批次产品独立哈希值存证,供应链数据收集成本攀升。
绿色壁垒:欧盟“绿钢俱乐部”要求EPD认证,未达标企业或退出高端
市场;光伏产业因铝边框、钢支架纳入征税范围,间接成本翻倍。
3. 竞争力崩塌:市场份额的“大溃退”
东南亚分流:越南钢铁产能3年增长40%,承接中国30%订单,但面临欧盟“分拆订单”审查风险。
欧盟本土保护:法国钢铁巨头获政府补贴,成本反降10%,挤压中国出口空间。
3
破局之道:中国供应链的“反制三剑客”
1. 技术突围:弯道超车的“绿色利刃”
氢能炼钢:河钢集团建成全球首条氢
冶金示范线,吨钢碳排放从1.8吨降至0.7吨,减排60%。
CCUS技术:华能集团碳捕集成本降至30美元/吨,获欧盟认证,覆盖水泥、
电力行业50%排放。
数字孪生+AIoT:虚拟工厂仿真新工艺碳影响,吨钢能耗下降3.2%。
2. 供应链重构:全球布局的“迂回战略”
近岸建厂:宁德时代投资10亿美元在墨西哥建电池厂,规避欧盟审查;比亚迪收购匈牙利工厂,本地化采购占比提升至40%。
反向控股:利用RCEP原产地规则,将部分工序转移至东盟,满足“实质性改变”标准。
3. 规则博弈:参与国际标准的“话语权争夺”
碳核算互认:推动中国
碳市场与欧盟互认,试点电力行业数据互通,减少重复认证成本。
WTO诉讼:联合印度、南非起诉欧盟CBAM违反“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争取过渡期灵活性。
4
企业生存指南:2025关键窗口期的三大行动
排查出口产品是否含欧盟碳泄漏清单物质(如钢铁、化肥),使用欧盟认可平台(如贸促行Lite系统)生成EPD报告,效率提升50%。
2. 中期布局:供应链“绿色革命”
供应商绑定:要求上游提供绿电凭证,未达标者淘汰;
低碳替代:生物基材料替代石油基塑料,包装碳排放减少40%。
3. 长期战略:主导全球规则
标准输出:推动光伏、风电技术纳入国际
碳信用标准,2026年前主导制定5项国际规范;
生态联盟:组建“一带一路”绿色供应链联盟,覆盖50国1000家企业,共享碳数据与减排技术。
未来会怎样?
2026年临界点:若中国未完成50%重点行业低碳改造,出口欧盟商品或面临300%关税;
终极武器:欧盟或推“碳标签”制度,强制标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绿色消费倒逼供应链转型。
图片
我的观点是:早晚要绿,不如早绿,这场“绿色战争”没有旁观者 。
欧盟的碳关税,本质是气候治理权与经济主导权的终极博弈。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生存危机,更是跃迁契机。唯有以技术创新为矛、规则参与为盾,方能在“零碳世界大战”中杀出血路。
立即行动,重塑竞争力——你的供应链,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