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绿色GDP2.0的争议较大的地方在哪里?
南方周末:争议较大的地方在哪里?
王金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益现在要不要列入还有争议。比如
北京,去年PM2.5年均降了4微克/立方米,这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甚至健康效益。但年均浓度85.9距离达标还有很大距离,测算出来的效益意义不大。
南方周末:2006年之后,1.0的研究结果就没有公开,2.0重新启动,结果还会公开吗?
王金南:2006年之后的研究结果我们给统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都递交了,只是没有向公众公开。2.0版的结果,我们算出来了数据会送到环保部,部里愿意公开就公开。回顾过去的核算,我们发现世界银行算的比我们高多了。我觉得公开核算研究报告没啥了不起的。不行,通过发表论文公开也行啊。
南方周末:那1.0版的数据写过论文没?
王金南:没有。
南方周末:1.0研究数据是怎样的?十年有什么变化趋势?
王金南:2004-2012年,全国环境污染损失相当于GDP的比例,最高是3.05%。最新数据是2012年,占2.3%。
总体上,近10年全国环境污染损失总量是在上升的,但是相当于GDP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因为作为分母的GDP增加的更快。2012年,大气污染的损失最多,超过三分之一。
南方周末:大气占比高,是否因为其他污染数据不足?
王金南:可以这么理解。因为现在是绿色GDP核算是一个非常狭义的、小口径的核算。环境污染数据大体上环保部门都有,因为我们团队中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但土壤污染数据的不支撑,因为土壤的年度变化数据没有。此外,土壤也是累积效应,年际变化小。
南方周末:为什么各个的省数据不能公布?
王金南:一公布,各个省就横向去比较了。1.0的时候,要求保密的几个地方,数字都不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想公布。
从研究到考核,
仍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