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煤矿瓦斯抽采量135亿立方米,利用量超过60亿立方米,利用率为44.4%。”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煤炭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刘文革在18日举行的2025甲烷大会上表示,目前已建成20余个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氧化利用项目,我国能源等领域甲烷控排行动成效显著。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强度高达二氧化碳的30倍,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等11部门印发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提出,推进能源、农业领域甲烷排放控制,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控制。
煤炭甲烷是我国能源活动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刘文革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交易
市场(
ccer)为煤矿甲烷减排提供了新动能。
根据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方法学》,符合条件的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风排瓦斯利用项目,可申请CCER。
当前,各地开展了甲烷资源化利用工作。比如晋煤集团建成年处理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瓦斯液化基地,采用膜分离与变压吸附技术,将瓦斯提纯为液化天然气(LNG),用作汽车燃料和城市燃气。据悉,该项目通过
碳市场交易获得额外收益,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00万吨,实现了资源化和市场化的有效结合。
除煤矿瓦斯利用量持续提升外,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刘杨说,我国能源、农业、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领域的甲烷控排行动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比如推动油气生产厂站开展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强化油气甲烷控排成熟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说,未来,相关部门还须加快构建包括甲烷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的观测、监测、核查等智能化网络体系;建立大数据模拟平台,有效评价相关
政策、行动的效果和效益,以及继续开发相关的标准和方法学等。
“同时,大力开展煤炭甲烷减排技术创新,特别是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的科技创新,包括直燃、多孔介质燃烧等技术。”刘文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