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充技术“狂飙”:电动汽车进入“兆瓦时代”

2025-5-14 14:30 来源: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姚美娇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从2C慢充到3C快充的初步升级,再到如今4C、5C乃至6C的快速迭代,充电倍率呈现阶梯式跃升。近期,随着华为、比亚迪等多家企业相继发布兆瓦级充电解决方案,意味着超快充技术正进一步向“兆瓦时代”迈进。

有业内人士表示,兆瓦级充电技术的出现,将进一步改善用户补能体验,同时也标志着电动汽车充电效率加速迈入新时代。未来,在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协同日益深化的驱动下,超充技术必将在交通出行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兆瓦级”产品频出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能技术不断向更高功率等级演进,兆瓦级充电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据了解,兆瓦级充电通常指基于高电压平台及大电流技术,充电功率达到1兆瓦及以上输出功率的充电技术,相比于目前主流的快速充电在充电功率、充电速度方面有显著提升,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为电动汽车充电。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亮出兆瓦级超充产品。例如,今年4月,华为发布全液冷兆瓦快充解决方案,峰值功率达1.5兆瓦,最大充电电流高达2400安培,仅需15分钟就能让300度的电池包完成满电循环,补能效率较传统快充桩提升近4倍。

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表示,构建交能融合型兆瓦超充基础设施、加速重卡电动化普及,将推动汽车电动化的第三波发展浪潮,不仅能大幅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和碳排放,也让交通行业从单纯能源消费者,转变为综合能源产消者、“源网荷储”践行者,让充电基础设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在4月,极氪发布V4极充兆瓦桩,单枪峰值功率达1.3兆瓦,单枪峰值电流1300A,首个V4极充兆瓦站已落地杭州;3月,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最高充电倍率达10C,最大充电功率为1兆瓦。

普及尚存挑战

事实上,“补能焦虑”一直是困扰电动汽车用户的核心痛点,为此我国近年来加速推进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多个城市明确建设目标。例如,广东省公布2025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其中计划新建超级充电站274座、超级充电终端492个;北京计划今年建成1000座以上超级充电站。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能技术持续升级,如今兆瓦级超充技术的出现,将使电动汽车充电耗时更加接近燃油车加油时间,提升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补能体验。该技术主要针对长途驾驶场景,比如高速公路节假日出行等。”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尽管企业竞相布局,但兆瓦级充电技术的发展普及还需攻克不少挑战。张翔提到,在基础设施方面,现有电网容量或难以支持大功率充电需求,导致实际充电功率受限。在车辆适配性方面,当前真正具备兆瓦级充电能力的车型较少。另外,在商业运营方面,高昂的建设成本会使运营商难以实现盈利,不得不通过提高充电费来分摊成本,导致车主消费意愿降低。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认为,兆瓦级快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电动汽车行业“很着急”的表现,且应用场景主要是重卡、船舶等,较少用于乘用车,宣传作用大于有限的场景应用。“目前这类技术属于前瞻性技术,在电池自身技术未取得重大突破前,过多采用这类技术,成本上还不划算,且即使应用起来,对动力电池的寿命影响也需要实测数据支撑。”

张翔建议:“未来在推进兆瓦级超充站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市场规律,率先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大、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应调研统计当地支持800V及以上高压快充的车辆数量,确保超充站运营后有足够的订单来实现盈利。”

多方协调共进

值得注意的是,兆瓦级充电技术的实现也依赖于高压平台与高倍率电池的系统性突破。东莞证券指出,高压快充推广条件渐趋成熟,有望迎来快速放量。预计未来2至3年高压平台将成为中高端电动汽车的标配,并向主流市场持续渗透。同时,大功率快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兆瓦级超充技术崭露头角,高倍率电池快充技术持续获得突破。高压快充产业链需求有望迎来快速放量。

整体来看,在这场由技术驱动的补能革命中,新能源汽车充电速度正不断迈向新高度。而值得一提的是,除大功率充电技术外,换电技术也是缓解车主补能焦虑、提升运输效率的方式之一。在受访人士看来,随着市场不断成熟,充电与换电模式将实现共存发展,在各自适用的产品和应用场景中发挥出最大价值。比如,无法中途停靠较长时间的营运车辆会更愿意采用换电模式,而对于普通私家车来说,充电则更方便且性价比更高。

曹广平告诉记者,目前,电动汽车行业的瓶颈主要在于电池,在电池本质上未实现较大突破的情况下,过于强调用换电模式或过快充电模式突击“补短板”的行为,都可能得不偿失,过犹不及。“换电需要大量备换电池等高投资,兆瓦快充也需要大量投资,大面积铺开应用,目前没那么多使用场景,有的话投资过大也不太现实。车、电、基础设施三方,任何时候都需要协调共进,才能科学合理发展。”

国海证券研报指出,随着行业龙头企业推动换电、超充等快速补能渠道建设,补能体验与用车成本有望进一步优化,乘用车、商用车电动化率仍有提升空间。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