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减碳战”:绿电消费与节能新策略

2025-5-9 11:10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刘良伟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在中国陆地几何中心处坐落着一座城市——宁夏中卫市。这里不仅能孕育枸杞红、牛乳香的特色农业,在数字经济赛道上也拥有天然优势。

经测算,中卫市到全国主要城市的距离均在2000公里以内,这意味着其能形成一张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绿色算力网,实现光纤直连传输时延在20毫秒以内。此外,诸多自然资源禀赋助力其在2024年302个城市算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四。

然而,伴随8个数据中心产业园的运行、13万架标准机架的落地、11万张算力卡的安装以及持续扩大算力规模的发展趋势,算电协同成为当地主政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数据中心纳入重点节能降碳领域,与传统高耗能行业并列管理。

政策趋严背景下,竞速数字经济新赛道的地区能否顺利通关?

东西地区难度不一,购买绿证或成企业重要抓手

《意见》提出,数据中心的绿电消费比例到2030年原则上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消费比例在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多大难度?

“目前,全国可再生能源(包含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消纳的平均水平预计在2025年达到36%。按照这一趋势,到2030年,这一比例可能会提升至40%以上。《意见》要求数据中心的绿电消费比例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存量数据中心来说,2030年的绿电消费比例至少应达到40%。”腾讯IDC首席能源电力专家牛凯告诉记者。

然而,当前许多存量数据中心的绿电消费比例普遍较低,远未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专家认为,要达到《意见》提出的目标还面临较大挑战。

而新建的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面临更高的标准——绿电消费比例在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80%”的基础源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于2023年12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明确,到2025年底,算力电力双向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

牛凯介绍说:“目前,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在绿电消费方面的情况不一。其中,西部地区的绿电消费比例相对较高,与其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有关。宁夏、内蒙古的比例可能达到40%-50%,但仍未达到80%的目标;而京津冀、上海、广东等东部节点的绿电消费比例普遍较低。国家提出的2025年80%的目标(并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对企业来说压力较大。”

记者从中卫市数据局了解到,目前,作为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的宁夏枢纽(以中卫集群为支点)新能源使用占比为45.88%,已经实现新能源本地消纳。这意味着面对《意见》提出的2030年绿电消费目标,当地可轻松过关。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其他有难度的地区来说,如果政策允许企业通过购买绿证(而非直接采购绿电)来完成消纳指标,那么企业只需承担相应资金成本即可达标,这将大幅降低政策执行难度。

据悉,在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模式上,当前市场呈现明显的“以购买绿电(绿证)为主、自发电为辅”的格局。从实际运营数据来看,超过80%的绿电消费通过市场化采购实现,自发自用的清洁能源占比普遍不足2%。

牛凯认为,伴随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绿电交易市场化、跨区域输电能力不断提升以及绿证交易制度的日益完善,这种格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持续。

数据中心降能耗的三大法宝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能源转型项目主任、高级分析师李鑫迪告诉记者:“目前,数据中心降低能耗的3种主要途径是提高用能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以及提升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率。”

牛凯介绍说,这3种途径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是当前行业的主流做法。 除此以外,提高用能效率的核心是降低PUE值(值越低,电能使用效率越高),包括采用更高效的制冷系统(如液冷技术)、优化服务器功耗等。以腾讯为例,其自建数据中心的PUE已控制在1.2以下,分布在广东、江苏、冀北、天津、重庆等地,其中部分采用了先进的液冷降温技术。

而在余热回收利用,虽然目前应用范围有限,但具有较大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政策对PUE的要求日趋严格,如北京新建数据中心要求PUE低于1.15,这直接推动了技术创新和能效提升。

牛凯认为:“这3个方面共同构成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的完整框架,其中用能效率提升是最基础且最具经济效益的措施,而可再生能源使用则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可喜的是,就目前各地的实践而言,不少政府积极发力,以解企业用电“燃眉之急”。

例如,部分城市允许算力中心投资配套风光电场,通过自发自用解决绿电供应问题,政府为此类项目开辟了政策通道。

此外,以宁夏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统筹模式也为行业做出了有益示范。宁夏地方政府通过一揽子规划,协调新能源企业与算力中心对接,提高绿电供应比例,并通过市场化交易机制显著降低电价,为园区内算力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多地还推出算力券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打包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

李鑫迪介绍说,2023年,我国数据中心平均PUE约为1.48,近10年来已有明显下降,但相对于先进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例如,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仁和液冷数据中心,采用阿里单相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助力PUE大幅降低,其设计年均PUE达到1.12,运营PUE预期为1.09,达到全球领先的能效水平。

探索微电网模式,发挥戈壁滩优势

在绿电和算力“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各地百花齐放般涌现出丰富的实践探索,尤其是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地方禀赋优势的案例引人关注。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滩,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为远处的银灰色建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

这里是全球首个规模化清洁能源万卡算力中心——中国柴达木绿色微电网数据中心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柴达木微电网项目),建设了“自发、自储、自用、自保”的微电网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高功率机架1024个,承载万卡集群。

中国移动青海公司算力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刘靖寰告诉记者:“在数据中心运营成本中,电力支出占绝对比重。以中国移动(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为例,其年运营成本约6000万元,其中电费支出高达4000万元,占比近2/3。通过采用光伏直供模式,如柴达木微电网项目,电价可从常规的每千瓦时0.42元降至每千瓦时0.32元左右,降幅达25%以上,这意味着项目建成后每年能节省约1000万元电费支出,带动整体运营成本下降近20%。”

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依赖政府补贴实现低电价的情形,但这种模式存在政策的不确定性,而柴达木微电网模式通过物理直连实现了可持续的低电价。

那么,这种摆脱传统电网体系、实现清洁能源直供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推广呢?

刘靖寰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有两个关键门槛:一是需要大面积土地,如光伏储能设施占地超数据中心占地的100倍;二是需要具备高日照条件,青海戈壁滩年日照超346天,能够实现稳定、低成本的电力供应。因此,这种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京津冀等地)难以复制,因其土地资源稀缺且开发成本高,但在青海这类光照充足、有闲置土地的区域具有显著优势,既能盘活低价值土地,又能保障数据中心稳定供电。”

据介绍,目前柴达木微电网项目仍处于示范阶段,如果成功,可在新疆、内蒙古等拥有类似自然条件的地区推广复制。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