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人类生存的图景。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新数据,全球地表温度较工业化前已升高1.15°C,若维持现有排放轨迹,2030—2035年将突破1.5°C临界阈值。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
问题可能会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以“双碳”目标为战略支点,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这不仅体现了大国担当,更意味着需要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低碳转型体系。这一进程中,设计正经历从“浅绿”到“深绿”的认知跃迁:传统绿色设计聚焦环境要素的局部优化,而碳中和设计则以全生命周期碳流图谱为基准,重塑从分子结构到城市形态的系统性解碳逻辑。这一划时代的思维革命,正是《绿色设计与碳中和》一书的核心命题。
由汪军、徐素、段学志共同撰写的《绿色设计与碳中和》一书,系统构建了绿色设计理论体系的四维坐标——时间维度上梳理了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设计萌芽到碳中和设计的范式迭代,空间维度贯穿产品—建筑—城市的系统层级,方法论维度整合LCA(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核算等工具创新,价值维度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详细介绍了绿色设计理论的演进、标准与评价、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建筑设计以及绿色城市规划等内容;下篇则聚焦碳中和目标下的设计策略,从全球“双碳”战略开始,论述了碳中和企业、碳中和建筑及碳中和城市的实例,并探讨了碳中和设计的评价方法与策略。本书不仅展示了理论的演进,还涵盖了丰富的应用实例,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框架,也为
政策制定与实际操作提供了指导。作者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碳中和设计比传统绿色设计具有更为系统的思维方式,它更加强调整个生命周期的碳循环与消减,而非单一阶段的
节能减排,这一观点为当前设计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三位作者分别来自城市规划和绿色
化工领域,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论述了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设计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思维的过程。书中化工专家揭示了材料创新中的“碳成本”,城市规划学者演绎了城市设计的“碳效应”,跨学科对话中提出了将
碳排放视为贯穿社会经济系统的动态网络,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这一概念。
《绿色设计与碳中和》是一本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著作,它不仅对于从事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书中的深刻洞见与实际案例,令人深感启发,对于推动中国及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