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经济学》期刊近日发表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黄季焜、王金霞等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应对极端气候变化(洪涝和干旱)时,常采用的农田管理措施包括补种、扶苗、定苗或洗苗,农户采取的农田管理不仅能提高水稻单产水平,还能够降低风险,这种方式行之有效。
美国《农业经济学》期刊近日发表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黄季焜、王金霞等人的研究成果。研究分析了水稻农户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时在农田管理方面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以及这些反应的作用。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全国5个省1653家水稻农户的大规模实地调研。
调研结果表明,农户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洪涝和干旱)时,常采用的农田管理措施包括补种、扶苗、定苗或洗苗。与相对正常年相比,在极端气候事件发生较严重的年份,农户采用农田管理措施的概率更高。而这些适应性措施除了与农户及社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外,当地政府提供的预警信息及技术支持,对他们的适应性决策行为也起了促进作用。分析表明,农户采取的农田管理方面的适应性措施不仅能提高水稻的单产水平,也能降低单产波动风险。
该研究的
政策含义主要有:首先,目前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在主要关注新投资和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也应重视容易被农户采用的农田管理措施;其次,目前仅有1/4的水稻农户可以接收到政府提供的预警信息及技术支持服务,这是决策者应关注的重要议题,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障农民种田的安全性,在面对极端气候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将减产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