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企加快了“出海”步伐:蔚来汽车在2021年于挪威推出了NIO House(用户体验中心),并在莱茵河沿岸建立了6座换电站;2022年,比亚迪在泰国罗勇府建立的合资工厂于2024年7月开业,年产能高达15万辆;2023年,包括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在内的多家中国电池制造商在欧洲和其他地区设立了生产基地,以满足当地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此外,上汽、长城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和长安汽车等企业也纷纷宣布在东南亚建厂。2024年,比亚迪推出了“BYD EXPLORER NO.1”滚装船,首航载运5,000多台新能源汽车前往欧洲,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车企在物流自主化方面的显著进展。在强劲的
市场需求推动下,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出海”战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01
布局海外市场仍面临重重挑战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随着市场趋于饱和,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国内市场空间逐渐缩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直接导致利润空间受限,增长速度放缓。在这种背景下,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战略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家电产业的国际化道路相似,通过向外发展,企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实力与优势,寻找新的增长点,占领新的市场高地,同时也能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与优化。因此,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布局海外市场,是符合产业发展常规路线的战略选择,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这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全球竞争力。首先,“出口大国”不等同于“出口强国”。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由外资品牌主导的出口占据了较大部分,限制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高端定位和溢价能力。其次,国际贸易壁垒日益加剧。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相继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加征关税等限制措施,增加了出口成本,阻碍了市场拓展。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本地化能力仍显不足。海外建厂数量和规模有限,整体产能较低,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速度缓慢,品牌认知度不足,难以快速融入当地市场并赢得消费者信任。这些因素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构成了严峻挑战。
02
中国企业在面对海外发展不确定性时,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降低风险并持续保持竞争力
在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为了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措施,以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变革。
首先,政府应强化监管与引导机制,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加强法律
法规体系建设,营造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此外,政府应引导企业遵循国际规则,在海外市场拓展中,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其次,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关键技术领域仍需加强攻关。政府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产业升级。
最后,推动海外布局与产业链出海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全球化的重要路径。企业需要灵活地采取策略,应对海外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利用现有品牌与渠道、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如日本丰田的本地化策略,企业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渗透率,推动全球化布局,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03
海外光伏发展受限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迅速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关键位置,尽管面临欧盟和美国等主流市场的贸易限制,但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国光伏产业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并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增装机规模已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300亿元,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出口超12万台。此外,2023年中国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和锂电池的出口量在2022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了29.9%,出口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扩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在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下。这些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及相关关税措施,旨在限制中国光伏产品的进口,从而保护本国的光伏产业。面对这些障碍,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调整其全球战略,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的布局。在过去几年中,东南亚成为了中国光伏企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东南亚国家与欧美国家相比,拥有相对宽松的贸易
政策和较低的生产成本,中国光伏企业可以通过在东南亚设厂,规避部分欧美市场的高关税和贸易壁垒。这使得东南亚一度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避风港”,在该地区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强有力的供应链体系。然而,这一稳定局面近期遭遇了新的冲击。美国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产品发起了新一轮的“双反”调查。这项调查的核心在于认定这些国家的光伏产品是否存在不公平的价格补贴和倾销行为,旨在保护美国本土光伏企业的利益。这一行动不仅加大了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出口到美国的难度,也打破了东南亚作为避风港的平静局面。面对美国的“双反”调查,部分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调整其在东南亚的生产计划。隆基绿能和天合光能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宣布将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工厂逐步停产或减产。这种调整反映了企业在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时所采取的策略性收缩。然而,生产计划的调整和工厂的关闭不仅会对企业的短期产能产生影响,还可能削弱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尤其是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04
中国光伏企业需要在全球布局、技术创新、法律合规、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力
1)全球布局的多样化和区域性平衡
中国光伏企业需要打破对单一市场或地区的依赖,通过全球布局的多样化和区域性平衡来分散风险。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考虑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以覆盖更广泛的市场。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能够分散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还可以利用各个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生产和供应链的优化。例如,中国光伏企业可以探索在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布局。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市场潜力巨大。通过早期布局和深度耕耘,中国光伏企业可以在这些市场中占据先发优势,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2)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资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许多新兴市场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国光伏企业应加大对这些新兴市场的投资,特别是在光伏电站建设、技术转移和本地化生产方面。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光伏产业在这些国家的落地生根,不仅能拓展市场份额,还能提升企业的全球影响力。此外,企业可以通过灵活的商业模式,例如合资企业、技术合作或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降低进入新市场的风险,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样不仅能快速进入市场,还能充分利用当地政策和资源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3)加强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升级
技术创新始终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有力武器。面对欧美的贸易壁垒,中国光伏企业必须继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高效太阳能电池、智能光伏系统和储能技术等领域的突破。通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智能制造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推进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供应链建设,企业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同时,智能制造还能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满足不同市场的高标准要求,增强国际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度。
4)应对贸易壁垒的法律与合规策略
面对国际贸易壁垒,中国光伏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法律与合规方面的策略,以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可以加强与国际法律顾问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同时提高自身的法律和合规意识,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申请国际
认证、标准化生产和透明的企业治理,提升自身的合规能力,增强国际市场中的信誉。
5)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
在全球扩展中,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中国光伏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和成本效益。企业应探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以应对不同市场的需求和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通过与全球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以及在供应链关键环节上的自主控制,企业可以提升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和响应速度。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还可以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从而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全球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