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2015-3-6 13:23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我国应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碳金融市场。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经济是我 国第一要务,但是中国是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国。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中国是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潜力与实力相结合.完全有能力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碳金融市场有很大发展空间,参与构建全球碳金融市场,可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突破口”,也可以有效提高国内低碳技术水平。但是我国还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中国的核证减排量的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的买家人为地压低.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我国政府、企业、碳金融中介机构应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国际碳市场规则、制度、标准、技术制定,以出资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型碳基金中去,改变中国只参与CDM初级市场的困境,熟悉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规则和程序,加快步伐参与构建全球碳金融市场。

我国应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起到关键角色。主要发达国家不断通过发展碳市场来扩大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结算能力,目前,欧元在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都占据着相当大比例。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美元、日元也在积极行动,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如果碳市场持续走强,未来也可能会形成“碳货币”。中国要抓住机遇.增加碳储备,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贸易、投融资机制,在CDM项目方面,探索利用人民币计价,最终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借助碳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我国应加快建立统一的排放权交易平台。通过入价格机制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将更多场外碳交易项目吸引到场内交易平台上,为交易双方搭建桥梁,减少买卖双方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可行的思路是先自愿市场后强制市场,在自愿减排市场,可以在多家碳交易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自动报价系统,将所有区域性交易所连接为国家级自愿减排交易所。有效提高交易效率。自愿交易市场很难做大,我国对碳排放做出实施强制配额是必然趋势,所以强制减排市场平台建设应该早做筹划和试验。据易碳家了解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现有能源环境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建立统一的碳市场交易平台可能性很大。可以先在长三角试点开展碳排放贸易,发展碳预算、碳测算等技术,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实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0%- 45%的减排目标的具体途径,为碳交易所开展交易创造前提条件,推动长三角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平台.为全国统一平台的建设积累经验。

创新是碳金融市场前进的动力和源泉.要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建立良好的市场创新机制。碳金融业务蕴含着巨大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在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发放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等解决CDM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建立低碳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碳基金是碳市场交易主体,给碳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可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成立“主权碳基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组建碳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流向低碳产业。开发环保强制责任保险、与气候和碳排放相关的保险产品、森林保险、碳交易信用保险产品等,使碳保险为碳金融市场发展保险护航。当前,碳现货交易产品正不断规范成熟,在政策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推出尝试标准化的碳排放权商品为标的物的期货、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产品,丰富碳金融市场产品,提高碳金融市场吸引力。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