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金融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通过“有扶有控”的资金导向支持生态文明发展,建立可持续的投入产出机制,是确保绿色金融活水长流的关键。生态保护的行为主体趋于公益,而金融的主体则趋于逐利。要让这两种相悖的价值理念紧密融合,生态金融的前景才能越来越宽阔。
绿色金融,是以
市场化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综合化解决方案。绿色金融体系,应该是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各尽其长,通过信贷、证券、基金、债券、保险等金融新业态为绿色产业发展持续注入资金,并引导其创新发展的模式。政府可以通过贷款、民间投资、发行债券等金融服务,撬动社会资金流向环保、
节能、清洁能源、清洁
交通等产业。
“尽管监管部门已要求限制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信贷支持,推出针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支持措施。但想要金融机构‘看得上’生态产业这样的‘薄利’产业,还需要加把火。”中国社科院教授李连仲认为,目前,我国节能
减排工作主要靠行政手段实现,社会成本高,无法很好地调动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主动性。要让“绿色金融”成为富矿,有几个环节很重要:一是通过税收、补贴等渠道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压低污染型项目的回报率,提高企业的投资预期。二是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通过信息披露和法律等手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消费者愿意付高价买绿色产品,相当于绿色产品获得了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