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彭泽黄土记录 南京大学重建过去35万年低纬陆地地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序列

2024-2-6 10:52 来源: 大江网 |作者: 付丽玲

2月3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韩志勇、李徐生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一篇题为“Loess deposits in the low latitudes of East Asia reveal the ~20-kyr precipitation cycle”的论文,该论文利用位于江西九江彭泽黄土记录,重建了过去35万年低纬陆地地区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序列。

研究发现,东亚夏季风核心区的降水变化具有显著的2万年周期,为岁差主控的太阳辐射变化所驱动。同时,该研究团队还发现在轨道时间尺度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周期可能不一致。这一成果对于认识亚洲季风气候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据悉,季风的形成与季节性的海陆热力差有关,受太阳辐射和热带辐合带(ITCZ)调控。大量的水汽随东亚夏季风向内陆输送,由此产生丰沛的降水,季风对维持东亚的生态系统起到关键的作用。关于夏季风降水的变化周期及其驱动机制存在很大的争议。基于中国北方黄土沉积重建的夏季风降水存在明显的10万年周期,而中国南方洞穴石笋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变化则呈显著的2万年周期,两者主导周期的差异成为了悬而未决的“Chinese 100-kyr problem”。相对于黄土高原等中纬度地区,来自东亚夏季风核心区的低纬黄土记录对于解决“Chinese 100-kyr problem”无疑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一争议,该研究团队以江西省彭泽县马垱镇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获得了东亚夏季风核心区35万年以来连续的高分辨率黄土古气候变化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和面上项目的联合支持。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