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清华大学胡鞍钢: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创造世界最大规模的“绿色奇迹”

2024-1-26 11:14 来源: 中国环境APP |作者: 李翔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发布,明确要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意见》是基于怎样的国情发布的?反映出我国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如何通过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

中国环境报:在您看来,《意见》是基于怎样的国情发布的?反映出哪些我国特有的国情与发展阶段?

胡鞍钢:首先,从我国基本国情看,我国人口、自然国情没有根本改变。我国总人口于2021年到达14.126亿人的顶峰后开始有所下降,但仍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的18%。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统计,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比重的14.6% ,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为11.6%,森林面积占世界比重仅为5.5% ……总之,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更少、林地最少、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属于世界14个上亿人口大国中人地矛盾、人水矛盾、人林矛盾、人与生态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国家之一。因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的基本国策,可视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长期目标、长期战略、长期国策以及长期主义。

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看,已经成功地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国际比较信息,中国人均GDP从1990年的1424国际元到2010年的8885国际元,再到2023年中国人均GDP的19134国际元 ,即将进入世界高收入水平的门槛。这表明,从1990年算起到目前的30多年时间,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连续实现了三大发展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最后,我们看到,中国不仅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宏大的长远目标,而且有越来越强大的能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事实上,仅过去十年,中国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22年世界能源统计》提供的数据,2011年—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年均增速高达27.2%,占世界比重从2011年的12.8%上升至2022年的31.5%,已经高于欧盟占世界比重的20.0%、美国占世界比重的17.1%。

当然,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如2022年我国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3.2%和6.9%,合计比重高达40.1%,大大超过OECD国家的21.9% ;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的30.0% ;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高、高耗能产业比重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仍高达56.2%,占世界煤炭消费比重高达53.8%,仅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占世界比重高达31.1% 。这就成为中国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发展挑战,也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持久战。

中国环境报:《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您认为我国怎样通过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胡鞍钢:不同的发展模式既有不同的发展特征,更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黑色发展,是典型的“生态赤字”型发展模式,即主要资源生态指标持续恶化;二是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主要资源生态指标基本平衡;三是绿色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即主要资源生态指标持续增加或改善,是典型的持续投资生态的“生态盈余”型发展模式,是典型的长期主义逻辑,这也来自中华文明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成为当代的“天人合一”文明观。

当下,中国所倡导和实施的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既可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更应视为中国绿色发展的创新版。世界总人口还在持续增加,经济还在持续增长,但是生态资本不会自动增加,环境污染不会自动减少,碳排放更不会自动达峰。中国正是动员全国及各地区长期投资于生态环境,持续增加生态资本,通过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转化为“金山银山”。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创造世界最大规模的“绿色奇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中国森林面积从1990年的157万平方公里上升至2022年的222万平方公里,增长了41.2%,同期世界森林面积却下降了4.3% ,中国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从1990年的16.7%提高至2022年23.6% 。根据国家林草局提供的信息,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连续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总产值达到8.04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与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为2.9%,全国直接从事林业产业的就业人数达6000万人 ,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重的8.8%,正在成为劳动密集型、城乡融合型、生态友好型、青山绿水旅游新兴产业。

另一个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这是“两山”理论的最佳实践,也是最大最直接的产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国内旅游人次从2010年21亿人次到2019年上升为60亿人次,增长了2.86倍,年均增速高达12.5%;旅游总花费1.26万亿元上升至5.73万亿元,增长了4.55倍,年均增速高达18.3%。2019年旅游业增加值为4.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56% 。相信今年也会持续走高。

总之,美丽中国建设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全国性绿色投资、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就业、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还将成为21世纪人类绿色发展的社会共识,特别是对南方国家创新和实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有极其重要借鉴意义。其中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最好的成功范例。

中国环境报:《意见》指出,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各地有哪些优秀经验?

胡鞍钢:要根据《意见》提出的基本方略和主要途径扎实推进。当今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已经从信息化时代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为实现产业绿色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手段,使不可能变成可能。2023年全国移动电话总数已经达到16.83亿户,普及率为119.2部/百人,5G总用户达5.61亿户,已经具有全面推进全国各产业、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条件。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加强节能减排绿色化,并作为衡量、树立并及时发布各产业、行业、企业以及产品与服务的全国或地区动态标杆;既要鼓励相互学习,又要鼓励相互竞争,创新力争上游的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绿色竞赛”机制。与此同时,实行“黑名单制”,对未能达到产业、行业等节能减排标准实行警告机制,限期整改;最后还要实行末位淘汰制,也就是激励与惩罚机制。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汽车产业的淘汰政策目标:“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这表明,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产业政策或行业规制就是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这不仅是中国绿色发展的大势所趋,建成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而且还将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大势所趋,建成世界超大规模的国际市场。

中国环境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针对当前局势,接下来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实现破局?

胡鞍钢:与过去40多年有所不同,中国依靠持续的高速增长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消除了国际绝对贫困线人口,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高质量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这就要求各地从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从而为整体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提供良好、稳定、健康的环境。整体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转型,既是已经发达的经济体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一方面,应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引和采用先进的绿色技术;另一方面,要自主创新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用相对短的时间、相对低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产业与能源结构调整的基本取向。

长远来看,首先,如期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主要目标和指标要求,特别是绿色生态五大优先指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其次,实现绿色生态九个次优先指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自然岸线保有率、湿地保护率、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下降、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下降、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单位GDP用水量下降。最后,要确保明确规定的耕地红线、黑土地保护工程、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林长制、生态系统碳汇的目标实现。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