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几十年来,“一带一路”地区的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水资源、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工业化初期,因而相比于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仍是多数国家更迫切的需求。开展气候合作在提高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同时,也可推动经济模式转型,对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有150多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余份的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
问题。开展气候合作在提高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同时,也可推动经济模式转型,对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地区的气温、降水以及极端天气等气候要素在近几十年均发生了变化。气温上升尤为显著,中国西部、中亚、西亚、非洲东北部及中东欧等地温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每10年上升0.6℃以上。降水方面,“一带一路”地区整体呈升温趋势,东南亚、南亚及中国东南部降水显著增加,而中国东北西部至北非一带和西欧降水则减少。极端天气方面,高温频率增加,低温频率降低,强降水频率和强度上升,致使干旱频率减低,持续性减弱。这些变化将影响“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
未来,气候变化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影响将持续进行。总体来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将带来更频繁、更强烈的极端天气,尤其降水的变化更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加剧的趋势。
气候变化预计将在水资源、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地区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在水资源方面,“一带一路”地区未来水资源总量将略有增长,但分布不均,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资源将继续增多,而短缺地区面临进一步减少的挑战。
农业方面,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未来将继续存在且趋势增强。中低纬度地区将面临粮食作物产量下降的威胁,而高纬度地区则有上升的可能。南亚、非洲为高风险地区,欧洲和西亚为中风险地区,中国和中亚则为低风险地区。
对于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一带一路”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产生极大影响。气温上升将加速物种迁移速度,导致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减少。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的物种栖息地,而陆生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物种数量将随未来气温升高而增加。
“一带一路”地区大多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因而相比于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仍然是多数国家更加迫切的需求。农林牧副渔业部门是“一带一路”地区适应技术需求的首要部门,包括农业高效灌溉、抗逆品种培育、保护性耕作等。其次是水资源部门,包含集水、节水和高效利用水的技术。减缓技术需求中,能源部门尤为关键,风电、光伏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备受关注,同时高效锅炉、锅炉改造等技术也在前列。
“一带一路”地区多为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资金问题是其核心关切。当下,“一带一路”地区在绿色和气候相关项目的融资方面存在不足,仍需国际社会支持。2003-2018年,气候相关多边基金在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投资了超过70亿美元。然而,为实现
减排目标和推动绿色转型,“一带一路”地区仍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据研究估算,如果减排成本为40美元/吨,那么65个“一带一路”国家自主贡献的减缓资金需求为3.18万亿美元,而总气候资金需求为8.3万亿美元。
由于技术水平和对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一带一路”各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内容差异较大。东北亚、东南亚国家重视通过教育、培训及公众意识提升能力建设,而中亚、西亚及北非更注重减缓措施的评估。未来,“一带一路”地区将面临更频繁、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水资源、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然而,这些地区在组织灾害响应、灾害预警、防灾基础设施、法律和
政策框架等方面仍存在缺陷,需要加强防灾减灾、生态系统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能力建设。
中国应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建设“一带一路”相互促进,发挥中国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合作区域上,尊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需求;在合作领域上,强调减缓和适应并重,支持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制定落实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在合作对策上,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强调加强气候合作的顶层设计,将气候合作与国家低碳转型战略深度对接,更好发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作用,全面负责对外援助各项事务的统筹协调。第二,鼓励金融和科技机构在气候变化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建立面向“一带一路”地区的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扩大气候领域的资金。同时,推动气候基金向适应领域倾斜,引入新的公共投资和私营资本。第三,推动技术人才广泛交流,加强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并围绕环境友好型和气候智慧型农业、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技术,共建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和先进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第四,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和经验交流平台,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博鳌亚洲
论坛等平台加强绿色“一带一路”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