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难点有几个,一是数据库有待推进,二是投资框架有待构建,三是企业盈利模式有待开发。
首先,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数据库才开始编制,行业层级和企业层级的数据库都已出现,但完整性有待改善。其次,基金经理必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符合国际约定目标的诠释,构建一个有意义的投资框架,从而才能选股。从全球
市场上仅有的几支生物多样性股权基金看,经理显然对此还在摸索中。第三,投资人都希望从基金中获得一个合理的回报率,但基金盈利的前题是其中的个股要能盈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企业的盈利模式仍有待开发。
以长江禁捕为例,十年禁捕是为了给予渔类群种充分的休息时间,休养后才能复育。但在禁捕期间,捕渔公司虽然保护了渔类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但没有收入,也没法盈利。如果生物多样性基金是由这些捕渔公司形成,则虽然能达到保护目标,但盈利情况堪忧。换言之,这里有两个P,一个是保护(protection),一个是生产(production),两个P之间必须要能平衡。
对生物多样性公募基金而言,目前基金经理还在思考如何在保护和生产之间取得平衡。事实上,“保育金融”(conservation finance)是近年崛起的一个前沿领域,涉及如何以金融赋能生态保育,其中金融工具的开发者都在摸索如何在保护的同时也能让企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