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专项淮河项目成果丰硕,实现多项技术创新

2014-12-26 17:17 来源: 中国环境报

行业治污技术实现源头减排

       水污染治理,既要治污,又要减排。作为污染排放的源头,企业污染物排放对当地水质改善有决定性的作用。

       地处沙颍河下游的阜阳市是我国典型的工业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市,伴生粮食生产的合成氨、皮革等重污染行业仍是流域的主导产业。统计显示,阜阳市共有合成氨、制革企业30余家,氨氮排放量占到全市工业污染负荷的73%。其中,合成氨行业贡献了大部分的氨氮污染负荷,同样,皮革等重污染行业也在沙颍河下游地区污染负荷中占相当比例,可见,沙颍河下游流域合成氨、皮革等重污染产业是流域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以合成氨为代表的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是沙颍河水质改善的关键。

       基于沙颍河下游区域合成氨、制革等主导产业污染排放强度大、产业升级改造矛盾突出这一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河流水质改善的重大现实问题,淮河项目选择重污染行业合成氨和制革为主要对象,以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改造为抓手,通过创新突破“航天炉粉煤加压气化”、“保毛脱毛、无铵脱灰、高吸收铬鞣、操作液回用”等清洁生产工艺和“强化脱氮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缺氧腐殖填料滤池与好氧生化工艺协同生物脱氮”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晋煤中能化工、鑫皖制革等行业污染减排示范工程,并通过龙头企业的规模示范效应,带动区域同类行业的产业升级改造和污染负荷整体减排,有效支撑了沙颍河下游水质改善。

       在晋煤中能化工厂区内,记者见到了“临泉化工合成氨污染减排示范工程”。据晋煤中能化工孟宪科介绍,2007年,合成氨行业示范工程企业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安徽省临泉化工有限公司)产量40万吨,废水排放量达12000t/d。示范工程分为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两部分。清洁生产部分针对合成氨工艺主要产污工段,末端治理主要针对合成氨废水。工程利用其污水成分复杂、碳源不足、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抑制微生物活性等特性,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运行处理系统,保证最后系统出水达标回用。

       2011年,企业新建年产量18万吨航天炉粉煤加压气化新工艺和对年产量22万吨原油固定床间歇式气化工艺进行改造后废水排放量削减至4600t/d;企业外排废水经末端治理示范工程处理后,氨氮排放浓度由70mg/L稳定降至20mg/L以下;示范企业全过程实现年削减氨氮排放242t以上,削减氨氮负荷80%以上。

       孟宪科说,这套设备上马之前,每生产一吨产品就会产生20多吨的废水,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缩小到了个位数。而与此同时,企业每吨氨氮处理成本也降低了400元。“现在有11家企业也在试用这套技术,在建的还有几十套。”

       “以前这里有五家化肥厂,现在就只剩下两家企业。”阜阳市环保局王文一告诉记者,“经过改造后,对企业的改进是全方位的,从技术到人的思想都得到了提升。”、“现在附近的泉河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氨氮从2009年的6~9降到了现在的1.5~3。”

       针对传统制革行业化料利用率低、耗水量大、污染排放强度大、铬毒性污染程度高的现状,淮河项目首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蓝湿革加工过程中可实行的清洁生产技术并对其进行集成。通过对制革生产工艺浸灰、脱灰、铬鞣这几个主要污染工段,以保毛脱毛、无铵脱灰、高吸收铬鞣、操作液回用为主导的制革清洁生产技术创新集成,开发与优化一套适合中国传统制革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制革清洁生产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经过清洁工艺后,可降低用水量35%以上,减少一般污泥量30%,减少铬污泥量50%,降低污染负荷50%以上;同时,通过工艺提升,每张牛皮得革率可提高1~1.5英尺,并且成品质量和等级也得到了提高;经上下游协同,还可实现每张皮经济效益6元,按企业年产30万张皮计,年经济效益可达180万元。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