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什么钱能挣”,就是可持续

2023-11-14 14:43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 王积超

19年,日月兼程;19年,久久为功。

11月16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即将迎来第十九届。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双碳”目标、人人公益、ESG治理……备受关注的责任议题,期待多维碰撞。

今年论坛的一大亮点,是我们基于长期的行业研究和专家访谈,并结合调查数据重磅推出的《致韧性:202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大趋势》报告。中国企业如何谋定可持续发展之道?报告中大咖精彩观点先睹为快,本篇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积超观点——

今年夏天,我回安徽老家探亲,发现有亲戚在搞小龙虾养殖。借着“龙虾热”经营养殖业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当我发现,亲戚还是试图拉关系拿补贴,期望短期获利时,我劝告他们,要想干得久挣到钱,钻研养殖技术及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关键,其他的不是长久之计。

小到个体户,大到一家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非易事,涉及到组织结构乃至整体社会观念的变迁。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提出,企业有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就是创造利润,创造利润就实现了社会责任。彼时,他的观点被奉为商业准绳,影响了几代人。

不可否认,追求利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是企业生存的保障。然而,如果企业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或责任,忽视了企业和社会的互动乃至冲突,这种发展模式不可避免会产生“负外部性”。随着环境风险、气候危机、收入差距的出现,这种观点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职工、消费者、社会公众及国家的利益,将其经营目标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主流声音。

目前,证监会正结合市场诉求,指导沪深证券交易所研究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ESG)披露指引。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从战略到治理再到信息披露的系统性过程,要将担责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ESG披露的结果来看,不在于好看的数据,重点要聚焦于有没有好的履责实践。比如,央企、国企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抓手的责任,有时为了国家或者社会整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导致有些年份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无法和其他企业相比,因为它在民生领域以及社会责任上的投入巨大,在极少特殊时刻甚至是“无限责任制”。

而对于广大民企来说,我们越来越需要企业从经济组织转换为复合型组织,将自身融入进社会大舞台,满足社会环境这一“前台”对它的角色期待,自觉承担经济责任之外的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要清楚,从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过程中节省下来的钱,是不能挣的钱,因为这将导致大量的外部性问题,社会往往需要付出数倍的代价来修复相应的问题,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当然,单纯的投入如果无法反馈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上,企业是坚持不下来的。履责过程中从成本增加转向绩效提高,这个目标在很多行业里并非某家企业凭借一己之力可以完成,而是有赖于企业履责环境的整体优化。比如,应对气候变化或推进乡村振兴,某几家企业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策带动、金融助力、市场支持乃至舆论鼓励,多方合力促成企业联盟乃至产业集群,背后的规模化履责效应才更加明显。

厘清可持续的责任之道,就是搞清楚“什么钱能挣,什么钱不能挣”。研究中国企业史,被“不能挣”的钱所吞噬的企业案例屡见不鲜。让我们以史为鉴,回归理性,回归韧性。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