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杨:气候变化应对健康经济效益分析

2023-10-20 10:15 来源: CCAPP 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作者: 谢杨

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化石能源消耗,导致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环境气候日益恶化,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此背景下,为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究评估了不同气候情景下相关减排措施带来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影响,以期为气候变化应对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应对气候变化及清洁空气协同措施可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应对措施能够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比如,负排放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疾病负担,在欧美可以减少高温热浪导致的健康影响,在非洲和亚洲可以显著减少营养不良和疟疾等疾病。在我国,清洁空气行动广泛淘汰和升级落后、污染、低效的燃烧设施,促进了能源系统转型,在治理空气污染的同时减少了大量碳排放,带来了显著健康协同效益等。在中国,具有雄心的气候政策(远低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低碳能源转型结合严格的清洁空气政策将大幅降低空气污染相关的健康风险。


环境-健康-经济影响综合评估

为进一步评估气候变化应对及清洁空气政策协同的环境、健康及经济影响,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研究团队运用综合评估模型(图),分析了不同气候变化应对情景的环境、健康及经济影响,并量化了不同减排措施带来的协同效益。

1

亚洲地区实现2℃温控目标情景下的环境、健康及经济协同效益

在亚洲地区实现2℃温控目标的情景下,我国东部、中部PM2.5浓度到2050年将大幅下降,而臭氧浓度的改善则较为有限。此情景下,亚洲地区健康效益显著,可避免79万人过早死亡。其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健康贡献最大,可避免过早死亡22万人;印度碳减排措施可避免45万人过早死亡;其他亚洲国家健康效益占比较低。就成本而言,2050年绝大多数地区的健康效益将远大于气候缓解政策的成本。

2

中国部署可再生能源部署的投资成本及其环境健康协同效益

发展可再生能源情景下,2030年PM2.5浓度降低在华北和西南地区最为显著,而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则较少;2030年中国各地的臭氧浓度下降不明显,到2050年在大多数地区将明显下降。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在2050年避免60万人过早死亡,其中东部和中部的健康收益远超过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在经济效益方面,短期投资成本较大,且长期经济效益低于高额的初始投资成本,投资净效益在2030年为负数(-0.6万亿元),在2050年为正数(2.9万亿元)。

3

中国热浪和寒潮的健康经济影响

与非热浪日相比,2017年热浪的全因死亡率增加了23%。中国2852个县共增加16299人死亡,东部和中部的县死亡率负担较为严重。在研究的362个中国城市中,2017年极端热浪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613亿元人民币。

寒潮时期,非意外死亡风险则增加17.4%。2018年寒潮引起的非意外死亡人数为57783人,南方(尤其淮南地区)的超额死亡人数多于北方。中国寒潮造成的非意外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292亿元,占2018年全国GDP的0.25%。

4

不同气候情景下,中国日温差的健康和经济影响

2017年,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归因于日温差的死亡人数较高,西南、西北地区较低,且不同疾病的健康风险存在显著差异,日温差升高造成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此外,研究团队预测了SSP3-2.6到SSP1-2.6下未来日温差相关死亡人数变化,整体呈现中部地区健康风险增加,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略微下降的趋势。

目前,气候变化下的健康经济效益研究成果仍需进一步落实到政策制定。未来应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应对与清洁空气协同相关措施的健康经济效益分析,并加强科学成果到实践的转化工作,为切实的环境管理及环境气候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1] Teng Ma, Silu Zhang, Yilong Xiao, Xiaorui Liu, Minghao Wang, Kai Wu, Guofeng Shen, Chen Huang, Yan Ru Fang*, Yang Xie*, Costs and health benefits of the rural energy transi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6101.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19.05.075

[2] Yin Long, Yazheng Wu, Yang Xie*, Liqiao Huang, Wentao Wang, Xiaorui Liu, Ziqiao Zhou, Yuqiang Zhang, Tatsuya Hanaoka, Yiyi Ju, Yuan Li, Bin Chen, and Yoshikuni Yoshida. PM2.5 and ozone pollution-related health challenges in Japan with regards to climate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23, 79: 102640. https://doi.org/10.1016/j.gloenvcha.2023.102640

[3] Xie Yang, Xu Meng, Pu Jinlu, Pan Yujie, Liu Xiaorui, Zhang Yanxu and Xu Shasha (2023). Large-scale renewable energy brings regionally disproportional air quality and health co-benefits in China. iScience 26(8): 107459.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3.107459

[4]Qi Jinlei, Chen Lili, Yin Peng, Zhou Maigeng, Peng Shushi, Liu Gang, Wang Lijun, Noman Muhammad, Xie Yang, Dong Zhaomin, Guo Yuming. (2023). Projecting the excess mortality related to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A nationwide analysis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64: 160971.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60971

[5] Zhang Shihui, An Kangxin, Li Jin, Weng Yuwei, Zhang Shaohui, Wang Shuxiao, Cai Wenjia, Wang Can, Gong Peng. (2021). Incorporating health co-benefits into technology pathways to achieve China's 2060 carbon neutrality goal: a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5(11), e808-e817. https://doi.org/10.1016/S2542-5196(21)00252-7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