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青海专题宣介会举行之际

2023-9-14 14:58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江源平 秦睿

1

青海,屹立于世界屋脊,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莽莽昆仑、巍巍祁连雄亘其间。这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向世界铺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在生态脆弱地区描绘这样一幅画卷,历尽艰辛。时光前行,见证了万千变化,镌刻着奋斗足迹——

曾有一度,山巅裸露,证明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冰川面积缩小、高原冻土退化,让人们不禁为未来担忧;

曾有一度,因过度放牧和无序开采,黄河源头被沙漠无情吞噬了1800多个湖泊,草原变成了黑土滩……既要发展又破坏了自然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牧民陷入了迷茫;

曾有一度,在盗猎者的枪口下,藏羚羊的生存岌岌可危……

而今,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状况持续好转,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优质水900多亿立方米;

“千湖奇观”重现,源头极尽壮丽秀美,青海的湿地面积在全国最大;

藏羚羊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成为人类参与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大规模迁徙的场景成为青藏高原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生态扶贫管护公益岗位让农牧民走上“生态脱贫”之路,青海已经成为一个以“绿”为发展底色,人与自然相伴相生、各民族相互交融,充满活力、和谐与幸福的地方。

一个生态大省的生态之变、发展之变、民生之变、人民群众理念与精神面貌之变,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责任担当;显示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迷思,成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新时代10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雄辩证明,“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引领中华“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

对奋斗历史的精辟总结,也是对开创未来的深刻启迪: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谱写更加绚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

2

“总书记,您看,这是最近在我们家乡拍的。”2021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孔庆菊代表展示了两张照片,上面分别是祁连山地区多年不见踪迹的雪豹和荒漠猫。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习近平总书记注视照片,频频点头。

从“黑色增长期”带来满目疮痍到青山绿水的回归,祁连山的改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是山宗水源,青海的生态让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深牵挂、时时放心不下。

“这里水质怎么样?”“鸟类有多少种?”“禁渔是怎么搞的?”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围绕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工作,问得很细。

山一程、水一程,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详细了解过生态奖补发放、生态管护员人力配备、雪豹等野生动物保护情况、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保护情况,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倾注巨大心血。

为长远计、为子孙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用“三个最大”凸显生态对于青海的重要性,“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青海时,深刻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同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对我们提出“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发展厚望。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今年9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从国家层面立法规范青海高原生态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保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深远、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青海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指示,青海部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的重要指示,青海成为全国惟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已全面完成试点任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指示,青海始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沧海横流,砥柱巍然。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切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青海才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

没有思想的时代,就像没有舵的船。

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义不容辞的时代担当,同时又集欠发达与生态脆弱于一身,青海如何答好这场“生态大考”,如何走出地区现代化发展之路,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深刻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的青海,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宏阔、更长远的时空坐标上,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保护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不断探索中转变发展思路,放牧者吃起“生态饭”、“砍林人”变为“看林人”,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养殖逐渐发展起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正在建立。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前单一保护治理的认知思维模式转变了,建立的制度、采取的措施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过渡。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各类保护地功能重组,实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青海湖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生态公园串连成一条绿色“缎带”,也串联起西宁市民“抬头见蓝天青山、低头观碧水清波”的绿色获得感。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首个试点也是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实现三大江河源头的整体保护,描绘万类和谐的动人画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出一份力量。在西宁举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科技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蒂芬·波拉斯基表示:“中国用实际行动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自然走上恢复之路,造福民众和地球,值得世界称赞。”

……

江河之兴,见证思想光芒。更加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的关系,每一步,都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高原大地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思想的滋味甘甜。有干部感慨:“青海上下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信心更坚定,各族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更牢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学笃行,广大干部持续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品格和时代价值的认识。

青海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高地。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60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青海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典型经验做法榜上有名。

星汉灿烂,北斗指航。社会主义中国坚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青海将在思想领航下笃志前行,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夏秋之交,三江源国家公园。雪山脚下,牧民的房屋一半被山影掩着,一半被阳光染成金色。白唇鹿、马鹿、岩羊、猞猁、雪鸡也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时不时会出现在屋后的山上。人和野生动物就是这样近距离地共处。

得益于国家公园将生态系统过程大尺度保护起来,三江源地区风景如画,珍禽异兽、万千草木,在这里繁衍生长。

“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举办时,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在其中深刻阐明。

长远深邃的考量、充满魄力的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中国国家公园从三江源头开启先河,青海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

多年先行先试、建设实践,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完成了国家公园“一块牌子管到底”的历史性变革,寻找到“两个统一行使”的有效路径,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整合优化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为3类83处,建立层级分明的执法体系,摸索特许经营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等等,初步探索出一套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协同增效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已在统一管理机构、健全法治保障、完善资金机制、推进共建共享、提升能力建设、促进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较大程度的突破,为全国提供了“青海方案”、贡献了“青海智慧”。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仅仅用了10年时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正式启航,生态文明领域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

“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将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起来。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国家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恰如一条牵系着人与自然的纽带,推动我们对自然与文明进行包容诠释、守望促进两者和谐交融。

自然之瑰宝,人类之福祉。建设国家公园是我国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大行动。青海正在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付出更大努力守护这张具有国家属性和世界意义的靓丽名片。

5

谁曾想,青海无垠荒滩上令人避之不及的大风和强烈的紫外线,如今恰恰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宝藏”。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全球新能源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

世界在加速向脱碳迈进,中国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用好清洁能源,西北是主战场,青海是重头戏。

从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跃上千万千瓦级台阶、建成投运世界首条全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大通道,到建成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建成世界首个、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再到储能锂电池、光伏组件全产业链发展。乘风逐日,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一路向前、领跑全国。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青海拓展绿色发展空间的新动能,是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方式的新引擎。

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生态立省的青海必须探索的发展实践。

在青海,约九成国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到底该如何找到发展路径?找准发展定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青海认准发展“赛道”——既然是生态大省,就从生态中找“生机”。

2021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经济化——在生态资源中寻求经济发展:柴达木聚宝盆、盐湖资源,是我们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优势;大美风光、魅力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让人心驰神往;无污染环境、冷凉气候,让绿色有机成为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鱼的“金字招牌”。

经济生态化——殷实的“生态家底”是青海最大的底气,青海必须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就必然经历一场发展方式的蝶变,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解决技术难题:靠技术创新,青海摒弃过去“高能耗、重污染”的老路、“傻大黑粗”的发展体系、单一割裂的资源开发方式。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锂电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农畜产品“种养殖-精深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现代农牧业体系建立了。如今,为了解决创新链痛点补齐产业链短板,一批相关领域“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落户青海并加速成长。

实践证明,生态优先,绿色更添新彩、更育新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推动发展格局的重塑,绿色已经成为推动青海发展的主旋律。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推动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全新选择,也是现代化新青海的必经之路。

6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世代以放牧为生的更登坚措选择了放下牧鞭,开始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生存方式——不用每天放羊,牛羊入股到村里的合作社,他自己当起生态管护员。这是种“双赢”:一方面,摆脱了“靠天吃饭”,更登坚措有固定工资、有草原奖补、有合作社分红,生活不用愁;另一方面,守护好自己从小就了解的山川、河湖、野生动物,家园变得越来越美。

小故事反映大道理。原来,保护生态和民生需求不仅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如今,青海有14.6万名牧民群众成为生态管护员。

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对于青海非常重要,因为这里不仅有举足轻重的“中华水塔”,也有大批生活在生态脆弱区的贫困人口。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打出了生态保护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四套组合拳,青山绿水间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一步跨越了千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生态向好、民生向好,这背后凸显的是百年大党的为民情怀、政治智慧和政治优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应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诉求,事无巨细,我们党在“致广大而尽精微”中让民生工作落地见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如一。

“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反思人与自然关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我们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养一方山水,富一方百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投入于脱贫等民生事业,我们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看今天的青海,生态保护在民生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纯净湛蓝的天空释放心灵、青山绿水的环绕令人沉醉,青海多次在党中央国务院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拥有健康良好的人居环境,正在成为大多数青海人都能享有的“幸福元素”,诠释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这是绿头鸭!”“这是环颈雉!”“那只是长尾山雀!我都是在书上看到的,要保护好鸟类生活的环境,就不要乱丢垃圾!”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里,陈羿梵小朋友可以叫出好几种鸟的名字,而他所说的“书”,是近年来青海编写的自然教育读本,优美的手绘、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认识湿地公园里的动植物,懂得保护大自然。

美丽家园,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因为有着对生态改善的直观感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更加深入人心,崇尚绿色的生活方式在青海各族群众的行动自觉中逐渐形成,不断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与合力。“哪怕管护值班表没有安排,我也会义务去巡护!”义西尼玛非常坚定。

“对立”只会走入困境,“和谐”才能开朗通达。在青海上演着一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定义。

7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智慧的哲学思考,是人类文明的诗意表达。

当你走进青海,一幅贯穿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维度,辐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各领域的生态文明壮美画卷映入眼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青海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生动实践,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

生态文明,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青海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状态,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贡献。

生态文明,关乎人类共同的未来。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正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路径,中国的生态文明实践,获得越来越多的世界赞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激荡越来越广的理念共鸣,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成长为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中国贡献,也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挑战,与各国共同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青山依旧在,江河万古流。是愿景,更是行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