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城市》:在分散基础上实现“碳中和”的理想模型——分布式城市

2023-9-5 14:1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1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我国正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减排,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潮流。而与此相呼应的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一个完整章节来论述绿色发展理念,题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但是,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大城市,如生态环境问题、交通问题、能源问题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于生态和低碳问题。但我国现阶段对低碳的研究,大多仍局限于宏观层面的国家整体及微观层面的企业主体,而对中观层面的城市的关注则相对不够,尚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因此,如何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城市的低碳发展问题,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汪军在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基础上精心撰写了《碳中和城市》一书,该书不但是国家社科基金 “‘碳平衡’框架下特大城市空间布局研究”的研究成果,也是其领衔的华东理工大学低碳城市研究团队在一系列地方规划实践基础上的提炼和总结。

《碳中和城市》一书,从东西方历史中不同的视角介绍了关于理想城市中生态、低碳和可持续的理念。该书以古代、近现代、未来三个时间段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关于城市的叙事篇章,从独特的视角去解析人类历史上关于城市和社区的伟大构想,并从中发现生态、低碳和可持续的印记。其写作语言时而诙谐、时而理性,充满了对伟大先贤的敬重之心,又像是在课堂中娓娓道来。作者在对《理想国》《周礼》《管子》《建筑十书》《桃花源记》等古代典籍的论述中,找到了古人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智慧光芒;在关于近现代城市的发展思潮论述中,作者解析了《回顾:公元2000—1887年》、“乌有乡”“田园城市”“工业城市”等一系列对当代城市影响深远的设想,讨论了形成我们今天城市格局的原因;在对未来城市的设想中,作者对“氢网城市”“普韦布洛城市”“钢穴城市”“气球城市”等各种充满科技和想象力的城市模型进行了解析,展望了一个不确定但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以此脉络为基础,《碳中和城市》介绍了当下全球各国正在进行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以及我国在“双碳”领域所作的努力,讨论了城市演进过程中关于集中和分散的两种空间结构倾向,并提出了在分散基础上实现“碳中和”的理想模型——分布式城市。作者从空间、交通、能源、水务、垃圾处理等领域论证分布式城市的合理性,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广阔的知识涉猎。最后,作者以一个城市的规划实践来验证分布式城市设想的可实施性,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反映了严谨的科学性。

总之,该书是一部高站位、高质量的科学专著,但同时又是一本历史书、科幻书、宣言书,从历史和未来的宏大视角、科技和现实的理性层面,对理想的低碳城市进行了构想。《碳中和城市》对于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将有效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