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 21:55 来源: 一财网
12月1日,全球多国外交官和气候相关事务官员齐聚秘鲁首都利马,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商讨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草案,为明年底将在巴黎举办的气候大会做准备。
1992年,世界150多个国家共同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框架性国际公约。该公约在1997年制定了《京都议定书》,经过多数公约缔约国的签署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
科学家发出警告称,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可能比工业革命之前上升4摄氏度以上,全球变暖将给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格陵兰岛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粮食减产,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等等。
联合国指出,要防止这个局面的出现,必须降低未来几十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即使世界范围内的化石燃料排放到2100年能完全消除,届时全球平均气温仍会上升2摄氏度以上。虽然这看起来程度减轻了一半,但是依然意味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海平面上升,大面积洪涝和干旱灾害等等,而且对贫困国家来说,挑战更为严峻。
过去,类似的气候问题谈判经常因为任务摊派的意见不合而陷入僵局。贫困国家认为,美国、欧洲和其他富裕国家和地区是目前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者,所以他们应该为减少排放负更多责任,也应该给予较贫困国家更多的帮助。
相对地,富裕国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着眼于未来的排放量,所以,目前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11月12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达成使气候问题往前迈进了一步。中美双方宣布了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美国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到28%。中国也提出,中国的碳排放有望在2030年达到峰值,届时将把非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两个排放大国的携手无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过,对于避免升温4度的长远目标来说,这些努力还仅仅是开始。
所以,联合国召集各个国家在本次利马气候会议上讨论的重点是:全球排放量应该缩减多少?各个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富裕国家应该给予贫困国家多少支持以应对全球变暖已经带来的影响?
这些问题将最终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协议上得到答案,未来12天的利马会议将会为这份协议形成框架性草案。
以下7张图试着通过历史数据,一窥利马气候会议的主要议题和当前的困难所在。
1、控制气温升高:世界不达标
上图中,黑色的线代表过去30年和目前的全球碳排放量的水平。彩色的线代表不同的碳排放量给未来全球平均温度带来变化的几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