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PEC会议期间,中美作为全球两个最大
碳排放国终于达成温室气体
减排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中国将力争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30年左右开始减少,这意味着中国已将国家发展战略和气候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确立更为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而这也势必给
碳减排市场带来非常大的机遇,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
碳金融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般观点认为,碳减排都是需要勒紧裤腰带的,但事实上,碳减排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实际上,能源效率——“碳减排”权早在十年前就成为可以追逐的资产。“碳减排”权所以受到追崇,是作为强制性公共产品的物权可以相之互转让,进行交易,即
碳交易。随着1997年《京都议定书》而诞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让全球稀缺资源的环境公共产品获得了产权。
数据显示,《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排放市场一度辉煌,并且实现了每年大约1000多亿美元的全球
碳市场规模。据易碳家了解到,对于中国而言,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发达国家在2012年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是以
CDM的形式实现的,而中国占到2010年世界总CDM潜力的35%至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
随着中国到2030年碳减排的新承诺,中国已被看作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也表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CDM机制下提供碳减排量的最大的国家。以中国碳减排投资为例,中国要实现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5.5%的增幅,需要在2010年到2050年共累计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每年投资需占到当年GDP的7%,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我国碳减排市场潜力巨大为发展碳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不少
问题。首先,碳金融制度不完善,碳金融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目前我国
CDM项目建设刚刚起步,金融业介入不深,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不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交易
法规以及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缺乏相应的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
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
衍生品和金融服务的支持。目前我国企业卖出的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使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中国应借鉴国际经验,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由于各国在减排目标、监管体系以及市场建设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市场分割、
政策风险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产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碳交易的法律法规以及风险评估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深化和加强碳金融的监管与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