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上海碳金融的发展先机

2014-11-24 10:07 来源: 上海商报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近日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将研究建立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并且探索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度。

在中央政府确定的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中,上海开展较早,2013年11月26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成为继深圳之后,中国第二家开市交易的试点地区。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开展碳交易对上海有利。目前,上海已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发达。2013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2%,作为中国大陆最发达的金融城市,上海金融业规模略大于北京,2013年达2823.29亿元。上海的工业能源消耗已经开始减缓,宝钢等工业企业转型将为上海碳市场预留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的碳市场运作机制顺畅。到2014年上半年的首个履约期,上海在法定期限内率先完成履约。而且,上海碳交易活跃,11月14日,上海碳交易所碳配额价格为35.5元/吨,同日欧盟排放配额EUA价格为6.74欧元/吨,折算人民币51.8元。虽仍有一定差距,但已经较首日开市的25元/吨有了较大幅度上涨。

随着2016年全国建设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计划临近,各试点地区都在发力,据预测,每年碳排放许可的期货市场价值达600亿-4000亿元,另外现货市场达10亿-80亿元。当前,碳金融是未来新兴的金融领域,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要在碳金融上发挥其应有作为还有较大的差距。

从本质上讲,目前七个碳交易所都是地方市场,由于本地减排压力,没有对外部开放。未来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各界仍在研讨中。但是,当前哪个交易所的影响力大,就会在未来的交易体系中占据更大的话语权。所以,笔者建议建立上海碳交易的大区域机制。上海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实现各区域碳交易市场的高效对接,比如在苏浙等周边地区扩大交易,上海碳价格较具有吸引力,可允许有限度的周边省份减碳配额到上海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从而构建出碳配额流通的华东地区交易机制。此外,在上海地区碳排放限额目标下,可率先允许本地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区域外碳配额,从而带动大区域碳交易的活跃度。

碳交易和碳金融,是未来金融市场的一个新兴增量增长极,掌握了它,就能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先下一城。(作者赫荣亮   系工信部赛迪智库副研究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