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早在年初,生态环境部就将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旨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全社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我国一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1973年8月5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
北京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50年来,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保卫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词汇在不同时段成为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关键词,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一步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概念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被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及全过程。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配套方案。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和共识。
环境保护的意义人人皆知,但是落实在行动上却面临诸多挑战。相比其他领域,环保领域发展较慢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具有双重外部性。一方面,污染排放的收益由企业获得,但成本由整个社会承担;另一方面,创新的外部性在于企业研发成本由开发者独自承担,研发出的新技术和产品容易被其他竞争者效仿,而后者却同样获得收益。两重因素叠加,影响了
市场主体自发进行环保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企业
减排降污,还是区域、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都绕不开一个
问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如何实现平衡?
市场主体具有逐利性,脱离经济效益谈生态效益并不现实,且不可持续。凭借个人觉悟进行推动,往往只能是散点式创新。那么,推动环保应该怎么办?更合理的做法是在统筹规划和推动发展时充分考虑多重因素的平衡,尤其是要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
具体来看,要在制度设计时寻找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结合点。要让生态资源成为生态产品,进而做到可变现,首要任务就是确权。例如,林业
碳汇得到了多地重视,一些地方也在探索让绿林变为资产的办法。但是,在农村地区,林权资源零碎、分散,且产权划分不够明晰。要做好确权,必须形成稳定的
政策预期,同时研发使用探测、大数据等新技术,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核算的生态产品。
进一步来说,把生态资产转化为可流通、可交易的资产,需探索培育一个具有足够规模和流动性的市场。在包括用水权、排污权交易等多项试点推进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生态产品不仅在估值上仍存在估值方法和标准的争议,还缺少足够规模和流动性的市场,同时,跨区域交易存在困难,这些都导致其很难作为稳定的、大规模的抵押担保品。对此,需要政策保障来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通过探索金融
衍生品等方式来激活市场。
当然,在市场主体层面,不能单纯“等靠要”,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手段,实现环保、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已有企业通过设备升级,不仅把更多二氧化碳固定下来,还转化为可出售的新产品,获得增值收益。他们以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辅相成作用将更加明显。近年来,人们愈发认识到环境保护缺位会对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界发出的警示信号已经非常明确,频频出现的山火、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保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际上也是在保护人类自身。我们期待绿色发展从政策的鼓励落实为高效实在的激励约束机制,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浸入市场主体的日常行动,让更多人能享受到水清岸绿的美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