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一个累积过程,气候灾变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当有一天发展到不可逆转的程度时,人类或许将回天无力。
《环球科学》今年第九期上发表了《怀疑论者》(SKEPTIC)杂志出版人迈克尔·舍默的文章:《气候灾变,是个紧要
问题吗?》。从题目上不难判断迈克尔对气候灾变问题的紧迫性是持否定态度的,其基本论点是“许多科学家所谓的‘存亡威胁’,或许只是个次要问题”。
在气候灾变问题上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涉及范围远超出了气候学界,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等广泛领域,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一般民众,都在从不同角度提出或表达各自的观点和疑问,很难完全达成共识。对这样复杂的问题存在争议很正常,也是有益的,对提升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无疑起到了助推作用,且并没有影响到多数科学家形成总体一致的意见。细读迈克尔的文章,他对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似也不持异议,所怀疑的着力点集中在其紧迫性或重要性问题上,也包括影响的不确定性。
迈克尔首先描述了一段未来场景:“公元2393年,一位中国历史学家在著作中描述了21世纪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如何辜负了确凿的科学证据、没有为阻止气候灾变及时采取行动。如此一来的结果便是,世界在2093年经历‘大崩溃’(Great Collapse),西方文明就此终结。”这段有些极端化的文字摘自两位美国科学史学家写的一本书《西方文明的崩溃:来自未来的报道》。
对这一预测结果,迈克尔并不认可,认为有很大不确定性,但根据预警原则,从以防万一的角度,又应该采取措施。但具体又该怎样行动呢?这就引出了迈克尔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我们手中的资源是有限的,该投向哪里应该有优先秩序,气候灾变问题虽然应该解决,但未必是值得优先安排的。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迈克尔引用了另一本书提供的结果。比约恩·洛姆伯格组织发起的“哥本哈根共识中心”于2012年资助了一项由50多位经济学家参与的研究,对人类面临的各类问题进行评估。比约恩的著作《怎样用750亿美元改善世界》中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所列出的前十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次是:纠正营养不良、治疗疟疾、小儿免疫、学童祛虫、肺结核治疗、增加作物产量、自然灾害早期预警、乙肝免疫、急性心脏病的低成本药物,气候变化问题未能列入其中,利用地质工程方法应对气候变化排在了第12位,但这显然不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