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中和”之路

2022-3-13 21:39 来源: 宏春观察 |作者: zhou5605

用模型能预测准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吗?


中央提出“3060”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国内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碳冲锋”,想赶在碳达峰之前冲一下,以免碳减排指标影响乃至约束未来的经济增长;另一种是认为“越早达峰越好”,甚至有学者认为我国现在已经达峰。这两者倾向都是需要避免的。

中央提出“力争”和“争取”,是考虑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考虑了我国现代化的分阶段目标,考虑了技术进步及其产业化的潜力,以及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话语权等因素。换句话说,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的一些学者,总以为自己水平高,总要为西方激进的观点代言,这是非常危险的,国内的有识之士应该大声疾呼并加以抵制。

我国的一些学者喜欢用模型,特别是西方学者设计或建立的模型对我国发展速度、能源生产和消费等进行预测。有能源大咖研究发现,没有一个能源预测结果与我国实际生产或消费量接近过。

原因何在?

我们只要下一点研究功夫就会发现,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众多不同:中国人口规模大,市场规模大,有后发优势,特别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还处于中后期。脱离这些大的背景,无论是做模型还是做情景分析,最后的结果都会与我国的现实相去甚远。

因此,做模型研究,必须深入实践,必须构建准确的概念模型,而不是照搬国外建成的各种模型加以修修补补,修改参数。

人们对“碳中和”的认识偏差,会带来碳中和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无论是太超前还是推迟。要认清技术进步的作用,特别是未来还有很多颠覆性技术对现行产业的冲击。

要注意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资风险。因为新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的还有“元宇宙”,这些技术应用到新能源领域后,会产生革命性突破。需要对这些投资给予格外的重视,因为可再生能源的生命期与传统能源相比已经大为缩短,需要我们进行投资风险的评估。因为投资总归是要回报的。

我曾经到一个地方调研,看到一个做太阳能的项目,上了几个亿投资,但生产线刚建起来,其中的技术已经落后了,所上的生产线就不能运营了,因为运营就要亏本。
总之,新能源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给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应该说,中国的工业化在技术上有后发优势,和西方国家比不在同一代技术层面,西方工业化是蒸汽机,现在各种新一代技术都研发出来了。

中国有可能走一条和西方国家不一样的“碳中和”发展道路。这条路应当是:从以煤为主的国情出发,寻求“用炭不排碳”的化石能源利用新途径;在重视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同时必须在蓄能、智慧化调节方面“补短板”,形成源-网-储-用一体化体系;发挥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并给颠覆性技术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能因为碳达峰碳中和影响我国现代化分阶段目标的实现,不能影响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新征程。
1234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