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带来了丰富的低碳遗产,您认为未来应如何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北京冬奥会将留下很多高价值的低碳遗产。一方面是物质类的遗产传承,比如首钢滑雪大跳台就是把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为
钢铁制造遗址向创意园方向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再比如奥运场馆的净零能耗示范,三个赛区实现的净零面积达到了5万平方米。这些物质遗产不能办完冬奥会就停下来,未来肯定要考虑其应用的技术怎么才能进一步融入到城市区域的转型中去。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遗产,这则涉及到我们未来怎么去建立
碳中和方法学、指南、标准等,结合北京冬奥会的经验,把大型活动的
碳排放核算和碳
减排体系向地方标准、国家标准转化,一些试点的
政策也可以考虑如何转化成区域政策、国家政策。
此外,北京冬奥会还带来了两个重要启发。其一是建立完整体系的重要性。北京冬奥会推动了碳中和体系建设的精细化发展,未来这个体系如何向行业、企业、大型活动进行转化,值得思考。其二是城市碳中和与活动碳中和之间需要建立合作的思路,碳中和目标光靠冬奥组委是没办法完成的,是在北京市、张家口以及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合作下才能实现,未来需要以北京冬奥会的经验为基础推动更大层面的合作,共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