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
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钢铁行业“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这一目标比之前的征求意见稿推迟了5年。
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宣布的“双碳”目标为“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也就是说,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希望钢铁行业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这显然不太现实。
根据发改委统计,在31个制造业门类中,钢铁行业是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也是减碳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粗钢产量录得10.33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0%以上,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当前,中国钢铁产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其中粗钢生产是碳排放大户,也是需要治理的对象。
目前,中国政府主要在供需两方面压减粗钢产量。供给方面,要求新增粗钢产能,低碳化改造已有粗钢产能;需求方面,提升下游用钢行业的需求品质,升级钢铁上下游产业链。
然而,当前的经济形势并不利于中国大规模压减粗钢。首先,海外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全球产业链运转不畅,大量制造业订单流入中国,导致中国制造业对钢铁的需求大增。其次,钢铁价格持续上涨,推升了钢铁行业的利润,此时缩减产能等于主动放弃利润,钢铁企业并不十分乐意配合减碳
政策。其次,钢铁生产的全流程都会产生碳排放,进行低碳改造的成本高昂,大多数小型粗钢企业没有能力进行低碳改造。
中国减碳工作在钢铁行业遇到的困难,也体现出实现“双碳”目标的困难。一方面,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根本,而制造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在这种背景下约束碳排放必然会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冲击。另一方面,钢铁、
水泥、
玻璃等传统行业进行低碳改造的成本巨大,必须将相应的“绿色成本”
市场化才能提升企业的积极性,而目前中国的
碳交易市场仍不完善,成本是传统行业低碳化转型的最主要障碍。
从本质上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能急功近利。目前,中国政府决策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因此,中国推迟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是一种务实的做法,能够防止有关部门做出“一刀切”的过度反应,有利于钢铁行业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最终实现“安全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