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任务艰巨 绿色金融对其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全球生态安全由于气候的变化,现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实现“双碳”目标,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数据显示,全球大概80%的人口还生活在人均能源消费大大低于100吉焦的国家和地区,2019年全球人均能源消费大概是75.7吉焦,各个地区很不平衡,其中亚太地区是61.1吉焦,南美洲地区是55吉焦,非洲最低仅15.2吉焦。
联合国设定的人类发展指数将人均能源消费100吉焦作为参考指标,也就是说,全球80%以上的人口现在远远没有达到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主要是发达国家排放得很多。同时,全球8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消费仍然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仍然属于“传统能源”,而不是非化石能源。
目前,全球80%以上的人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低于1.1万美元的,即大部分还是发展中国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人类要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十分艰巨,这不仅是一个经济
问题,还是一个政治、社会问题。
2020年以来,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减碳任务更加艰巨。各个国家为应对疫情出台了很多财政刺激措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50个经济体财政刺激一共支出了14.6万亿美元,其中只有3600多亿美元是符合绿色标准的,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为了应对疫情。
2021年,绿色和平组织也发出公开的批评,指责欧洲央行为了应对疫情,放松了对信用评级下降、
碳排放较多的企业抵押品的融资规则。即央行融资需要抵押品,但提供抵押品的企业很多是高碳排放的。因此绿色和平组织2021年也发出呼吁,要求欧洲央行要尽快将货币
政策转向到纠正气候应对失衡上来。可见,从全球来看,要完成“双碳”目标,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
绿色金融是中国“双碳”目标政策框架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协同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碳
市场的交易,绿色金融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
“
碳中和”目标对金融体系会带来很多影响,首先会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发展机遇,对金融业业务的模式也会带来重大的变革,对金融资产的定价、估值、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均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影响。同时“双碳”目标的推进也可能会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现在不同机构也有一些不同的研究和测算,比如贷款不良率可能会上升,债券违约率可能会提高,上市公司的股票可能会减值等,因为在转型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也会带来新的挑战。降碳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降碳和能源安全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降碳和可负担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都会对通货膨胀、利率、汇率以及货币政策其他的工具带来一些影响,这些都属于需要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