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综合了数千份研究成果,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变暖问题最权威的科学报告。报告称人类活动是过去50年来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中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危害最大。报告指出,2005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为379ppm,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之前的280ppm。报告预计未来20年每10年全球平均增温0.2摄氏度,如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2000年水平,每10年仍会继续增温0.1摄氏度;如以等于或高于当前速率继续排放,本世纪将增温1.1-6.4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0.18-0.59米。这种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气候变暖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加剧了土壤侵蚀,恶化了地区干旱,扰动了种植周期,破坏了生态平衡,传播了新型疾病,危害了人类健康,不仅影响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气候变化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摄氏度,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森林及其它生态系统、海岸带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气候变暖伴随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增多,增加了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由于我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气候变暖对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森林资源保护及发展等都提出了许多挑战,迫切需要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积极行动,先后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鉴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已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事实,《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中国政府已于2002年8月正式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目前不承担
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正越来越大。中国政府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进行不懈努力。通过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
碳汇能力,是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