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市场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

2014-10-1 16:04 来源: 易碳家期刊 |作者: 张敏思、范迪、郑爽

2012-2013年上半年,由于欧洲持续下滑的经济以及《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到期,使得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主体的全球碳市场低迷不振,各类碳单位价格屡创新低,但市场交易仍然活跃。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1],2012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达10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增长26%,交易额为610亿欧元,同比下降36%。2013年第一、二季度,全球碳市场交易量为5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额为210亿欧元[2]。此外,就在2013年5月底召开的国际碳博览会上,世界银行按惯例发布了年度国际碳市场报告——《绘制碳定价行动版图(Mapping Carbon Pricing Initiatives)》,报告对2012年以来包括碳排放权交易、抵消和碳税等在内的碳定价机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本文将以世行报告为基础,对当前国际碳市场现状、特点及未来走势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提出对我国制定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相关建议。
 
一、当前国际碳市场特点

1、全球主要碳市场碳价跌至历史冰点

自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大量的工业生产活动几近停止,导致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从而降低了对碳资产的需求量。需求量的减少和供给量的稳定造成了大量的配额过剩,使2012年全球碳市场平均交易价格跌至5.7欧元,仅为2011年平均交易价格(11.2欧元)的一半。2013年上半年,全球碳市场平均交易价格继续下滑至3.7欧元。此外,2013年7月,《京都议定书》下经核证减排量(CER)的交易价格仅为0.50欧元左右[3],而欧盟排放配额(EUA)的价格也从2008年中期的每吨30欧元降至目前不到5欧元。这个价格大大低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转型的需要。

2、区域、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碳定价机制正在建立

虽然全球碳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但是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碳定价行动,并正将其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中。目前,全球许多地区已经启动了碳排放交易体系或实施了碳税(见下图)。这些国家年排放量约为1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全球年排放量的21%。如果中国、巴西、智利和其它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加入进来,碳定价机制覆盖国家的年排放量可达240亿吨,约为全球年排放量的一半。

由上可见,碳定价行动对减排温室气体的作用不容忽视。据估算,当前已实施和计划实施的碳排放交易和碳税行动每年将能至少减排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年排放量的7%。

注:WCI:西部气候倡议,RGGI: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来源:世界银行《绘制碳定价行动版图》报告
 
3、多种新措施出现以保证价格稳定

在经济衰退的冲击下,全球各碳排放交易体系纷纷采取多种措施保证碳交易市场的稳定,如设置底价或采用成本控制储备措施(cost containment reserve)等。澳大利亚碳定价机制(CPM)采用了滚动目标设定措施(rolling target-setting approach),使CPM得以很快适应新的经济和环境状况;英国则采取设置底价的方式来应对目前欧盟碳市场低迷的价格,此外还通过刺激低碳基础设施投资等帮助英国实现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0%的目标;美国则通过采取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美国的加州以及加拿大魁北克则采取成本控制储备措施等来抑制过高价格的出现。

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连接




4、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连接

自2012年以来,欧盟-澳大利亚、欧盟-瑞士以及加州-魁北克碳排放交易体系连接工作相继启动,此后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表示将在碳定价机制具体设计方面与已有成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进行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排放量测量和报告领域。这些体系的连接将有助于形成全球碳市场“互联”。以澳大利亚-欧盟连接为例:外界普遍认为,两个区域碳市场连接是建立全球碳市场的重要一步。一方面,这种连接将促使两个市场步调一致,使得任何一个市场都无法在连接后轻易改变运行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双方市场的紧密联系,交易体系内的联动也将促使连接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5、各国正寻求以新的减排方式履约

2013年初以来,受EU ETS市场低迷的影响,国际碳市场上对于CER和联合履约减排单位(ERU)等需求量急剧下降,致使其价格大幅下跌。考虑到成本问题,日本等国开始转而建立新的双边减排体系而基本不再使用CER等国际碳信用。此外,一些诸如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的国内碳定价体系也正在加紧建设中。这些体系也将使用符合地区自身实际的碳信用进行减排,并有望在此基础上刺激绿色投资。

相关分析




二、   相关分析

1、未来全球碳市场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据BNEF预计,2013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约为550亿欧元,比2012年下降12%。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价值将达到3620亿欧元,比2013年增长5.58倍[4]。而从目前来看,全球碳市场在未来几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一是经济衰退的影响仍在持续。欧盟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很大程度上导致了EU ETS的低迷;二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不确定性。根据当前的谈判进度,目前尚难判断2015年能否如期达成2020年起实施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协议,因而能否达成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新市场机制还是未知;三是当前各区域和国家交易体系的多样性和交易形式的复杂性使得对未来全球碳市场的预测存在较大难度。

2、新兴国家碳市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EU ETS等体系低迷的背景下,新兴国家或区域的碳市场越发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当前国际社会都急切希望能够吸纳更多资金和绿色投资来缓解经济衰退给各国带来的压力。其次,新兴国家市场的崛起无疑将带动新的市场机制的发展,包括新的碳定价机制和一些符合区域实际的价格稳定措施的出台。多样的体系设计方式(如澳大利亚的碳定价机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已有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模式,并带动其它碳市场的共同发展。第三,从趋势上看,新兴国家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成为其它碳市场寻求建立区域连接体系的主要目标。在互相借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成熟的碳市场和新兴碳市场的联动将成为建立全球碳市场的重要支撑点。

3、EU ETS仍将在国际碳市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EU ETS作为当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尽管近年来起伏较大,但无疑已成为全球碳市场的风向标。2013年4月16日,受到“折量拍卖(back-loading)”计划遭否决的影响,包括EUA在内,全球碳市场的交易量相继出现了下滑,致使各交易体系都积极出台措施,以稳定其市场。然而,7月3日,欧洲议会又重新投票,最终通过了“折量拍卖”计划。由于暂时有9亿吨EUA削减将从交易量和活跃度上双重刺激欧洲的碳市场,EUA价格当天就上涨了9%,2014年12月CER期货价格也在第二天上涨超过12%[5]。由此可见,通过“折量拍卖”计划带来的市场复苏将有力促进其他国家碳定价行动的实施和全球碳市场的发展。

    此外,欧盟与澳大利亚和瑞士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连接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正式连接后的市场将使EU ETS覆盖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EU ETS的体系设计中相关经验已被许多正在建立中的其它碳排放交易体系采纳,因此EU ETS的未来走势将对这些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政策建议




三、政策建议

1、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工作

今年是我国7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关键阶段,深圳市已于6月18日正式启动了上线交易,其它试点也正在加紧推进工作并计划于年内启动交易。随着各试点交易的逐步实施,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有关部门应借鉴其它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吸取其教训,比如做到分阶段逐步推进、科学分配配额、加强市场监管、必要时采取价格管理措施等,以保障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类似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大起大落的问题。

2、密切关注国际碳市场连接,并考虑在国内尝试试点连接

碳排放交易体系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整体减排成本。随着全球经济和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行动的发展,虽短期内难以形成各国碳市场互联,但从长远来看,区域碳市场连接乃至形成全球碳市场是大势所趋。我国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其体系连接的进展并加强研究。我国的7省市试点体系与未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如何衔接,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引起高度关注的关键问题。建议有关部门结合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连接的经验和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实施的进展,适时考虑部分试点体系的连接,为试点体系顺利过渡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积累经验并奠定基础。

3、未雨绸缪,力争在未来国际碳定价规则制定中占得先机

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能源、环境、法律等多个专业领域。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交易相关研究在基础数据、研究领域和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将结合自身发展阶段承担与国情和能力相符的减排义务,因此国内开展碳排放交易积累的宝贵经验将对参与国际碳市场和保护国家利益起到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和碳市场的研究工作,采取系统化、制度化的研究组织和安排,积极参与国际碳定价规则的制定,确保我国在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中知己知彼、从容应对。

[1] http://about.bnef.com/2013/01/03/carbon-market-activity-highest-on-record-2/?from=app
[2] BNEF. Q2 2013 Carbon Market Quarterly: waiting for EU. June 2013.
[3] 据点碳公司(Point Carbon)统计
[4] BNEF. Q2 2013 Carbon Market Quarterly: waiting for EU. June 2013.
[5] 据点碳公司(Point Carbon)统计
易碳家文章来源: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