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百万亿生意

2021-4-17 19:21 来源: 财经五月花 |作者: 财经五月花

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不止于绿色环保,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对于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存在的金融业来说,亦意味着一场渐进式的变革


光伏和太阳能投资、可再生能源占比、减排、减污等多个目标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使得碳金融超越围绕碳市场的概念,达到了绿色金融的概念。图/ 新华

文|张威 张颖馨 杨秀红 唐郡
编辑|袁满

“自从研究绿色金融后,出差就再没用过酒店的一次性洗漱用品。”一位金融监管人士自述,2015年绿色金融成为他的研究关注点,并由此触发了环保意识的觉醒。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但情怀大于行动,该人士感慨当初几年绿色金融践行之艰。
 
现实生活中,一份早年的各省酒店用品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国1.5万多家星级酒店,每天消耗的洗漱用品120万套,其中70%-80%最终直接浪费,混入生活垃圾成为环境污染源。
 
另一份研究数据显示,如果把每年生产的塑料袋绑在一起,可以绕地球7圈,超过50种鱼误食过塑料垃圾,每年大约100万只海鸟因塑料污染导致死亡。
 
从陆地到海洋,全球人类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变化是,气温逐年升高,气候越来越暖。又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人类继续按照目前的碳排放常态,2100年,全球气候升温将超过4摄氏度,这一趋势发生的概率超过90%。
 
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过量碳排放,被气候界认定为全球变暖的一大元凶。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其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在这之前,中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相对消极的,主要强调不能抑制经济增长,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承诺约束性硬指标。”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说。
 
周小川所说的“在这之前”的分水岭已经到来。
 
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一个值得深刻理解和落实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表述上的微调或者政策上的延续式更新,而是理念上、认识上、立场上的转变。”周小川评论道。
 
在2020年12月12日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30·60”碳目标的基础上,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几项总量指标进一步细化: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伴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绿色金融迎来发展契机;但在举世承诺之下,践行者也感受到倒逼的压力。
 
“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3月20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鲜有地系统阐述了中国绿色金融的当前要务及政策体系规划。
 
第一,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第二,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易纲表示,围绕这两方面要求,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
 
事实上,五年间,中国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达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
 
尽管如此,与碳中和目标所需巨大资金量的对比下,绿色金融当前的发展规模略显尴尬。
 
来自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数据显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
 
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不止于绿色环保,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于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存在的金融业来说,亦意味着一场渐进式的变革。
 
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鉴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绿色金融对于商业银行意味着信贷结构重塑,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还是能力的挑战。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则更加直接地指出,金融机构如果不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就会失去最大的投资和业务增长机会。“如果股权投资者在这些高碳产业和企业中有股份,且这些企业不转型,那么未来这些股权的估值将很可能变得很小甚至变成零。如果银行贷款给高碳企业,且这些企业不转型,那么一些长期贷款就会变成坏账。”
 
应对压力,易纲罗列出央行绿色金融的工作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深化国际合作……与此同时,央行已经启动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
 
每一项工作背后都是一场系统工程,“30·60”双碳指标的时钟倒转之下,中国绿色金融的路线图正在逐渐清晰。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