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排重压下催生低碳市场 6万亿“蛋糕”待分

2014-9-24 22:0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林春挺

6万亿“蛋糕”待分


  6万亿“蛋糕”待分
  为实现对世界的承诺和应对国内糟糕的雾霾天气,中国已经做了这样的试探:在一些城市进行碳排放交易试点。
  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按照这样的市场机制,那些碳排放大户在自身排放超标的情况下,可以购买其他企业通过节能减排节省的指标。
  在碳排放交易逐步启动以后,发电、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无疑会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中国能源消费目前的结构仍以火电为主,火电厂消耗的原煤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量的四成左右。
  通常来说,每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这意味着,排放超标的火电企业也需要购买配额,成本支出也会随之增加。
  但这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商机。“未来中国的工业发展之路一定是精细化和低排放的。在转型中,就会产生更多的环保产业,这些环保产业也将像目前的传统工业一样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上述国内某大型矿业央企的高层对本报说,尽管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负担,对企业来讲也是一个难得的商机。
  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中的一家发电集团内部人士对此亦有同感。他向本报表示,该集团已经开展了一些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一旦进展顺利,集团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的方式,把节能减排省下的指标卖给其他有需要的公司,从中受益。
  解振华此前在深圳市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式运行启动仪式上称,根据官方确定的2020年碳强度大幅降低等节能减排目标,2015年前,在低碳、节能等领域,中国将有6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不过,碳排放交易在中国终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关的政策还需完善。“还在摸索当中。”海南某大型工业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向本报表示,国内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试点阶段,要建立一个真正的碳交易市场并形成全国规模还需要一段路要走,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排放配额分配办法以及价格机制形成等环节存在不少问题
  他向本报分析,未来碳交易市场将会有多大的交易规模,这将取决于制度设计是否合理、体系运转是否顺畅、配额稀缺程度、碳交易价格、中介机构参与交易活跃程度等众多复杂因素。
  但他坚信,再过几年,碳排放交易市场将在中国的大地上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12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