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碳市场约束互联网巨头碳排放

2021-1-23 11:25 来源: 《财经》杂志 |作者: 吕歆 王赫

多重约束倒逼低碳发展


第一,碳市场价格对企业带来的成本制约。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遵循“总量控制”与“配额交易”两大原则。即在政府针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所设置的企业碳排放上限的基础上,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出售碳排放权,以实现资源从高碳行业向低碳行业流动。

在此原则下,管理机构依据历史强度法与基准线法的分配方法,向管控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伴随碳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配额分配方法逐渐转向基准线法则,无偿配额的份额减少。碳配额未能满足其排放需求的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来弥补其环境责任。

中国碳市场体系尚在起步阶段,据德勤中国研究数据预测,伴随时间的推移,到2025年,配额缺口比例将从2%上升到10%,再考虑到未来有偿分配比例上升,全国平均碳价将从2020年的51元/吨上升到86元/吨,企业碳排放履约成本进一步上升(图2)。《2020碳价调查报告》认为,全国碳市场建成后,到2030年碳价有望达到93元/吨,并于本世纪中叶超过167元/吨。

考虑各地区碳价水平波动幅度差异,未来部分地区企业履约成本可能更高。以北京市为例,碳市场交易自2014年运行,早期成交均价在60元/吨浮动,2019年-2020年成交均价已经提升在80元/吨以上。

欧盟碳交易市场近年来碳价也持续走高,据《中国能源报》相关报道,截至2020年12月,欧盟碳价从2017年底的7欧元/吨上升到31欧元/吨。

第二,碳市场监管对企业合规的约束。当前,各试点碳市场均对被管控企业有核查合规要求。在此标准下,不主动进行碳核查、不按标准进行碳核查,未履约的企业将受到通告处分、罚款、纳入失信人黑名单等处罚。伴随未来碳市场建设的完善,碳排放管理的核查监管、惩罚力度都将比试点阶段更加严格。

同时,被管控企业参与碳市场需要进行排放报送、核查、交易等一系列工作,涉及企业内部多个部门联动。碳市场监管对企业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及管理效率层面提出了更高期待。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在政策合规、社会公信上的表现,也是其企业社会责任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需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以应对碳市场监管。

第三,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企业投融资能力的约束。碳排放权交易本身作为市场调控机制,性质上与金融市场类似,即通过碳交易市场实现高碳排、低碳排企业间的资源与资金调配。企业在碳资产管理上的风险也影响其在金融市场的投融资能力。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预计未来碳市场交易会与企业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表现进一步挂钩。据《2019年中国碳价调查》显示,有68%的企业受访者认为,到2025年,碳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云服务、数据中心企业是重资产、重投资产业,应当及早认识到碳市场带来的潜在投资决策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因碳资产管理不善受到投融资约束。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